每年,她都會寫信去問鍾崇鑫的消息,但是都沒有回應,直到1944年,在街上,突然遇見了鍾崇鑫的戰友方維鑫。方維鑫幫忙聯係軍長後,收到了一份回信,“兄陣亡,無法函告,軍座經常想起鍾兄英明才幹,至今耿耿於懷。”
收到信後,張淑英感到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苦苦等待七年後,聽到的竟然是這麼一個噩耗。第二年,婆婆也病逝了,她隻好回去找父母和弟弟。
撫恤令收到了,但張淑英也一直想知道一件事,在1937年的那個寒冷的冬天,丈夫是怎樣殉國的?
新舊政權交替之際,父母和弟弟去了台灣,可張淑英卻選擇留下,“他是重慶人,我這輩子也要守在這裏。”
苦尋26年,終於找到了崇鑫的靈位
1949年,經人介紹,張淑英認識了第二任丈夫李自清,生育了兩兒一女。“自清對我很好,但崇鑫是我的初戀,這輩子我都不會忘記他,他就刻在我的腦子裏了。我知道他陣亡後,就一直想知道他的靈位放在哪裏。為了現在的家庭,我一直不敢說出這段往事,不敢說自己的想法。”
張淑英說,直到1988年,她才將這個心願告訴孩子。
張淑英的兒子李長貴告訴記者,從1988年開始,母親的心願便成了家裏人的心病。後來,他們在時任87師少校師部參謀仇廣漢寫的《淞滬抗戰暨南京失守紀實》一書中查到這樣一段:“城外部隊苦戰三日,打到十二月十二日上午,第七十一軍第八十七師的三個旅已傷亡殆盡,二五九旅旅長易安華、參謀主任鍾崇鑫和旅部直屬部隊官兵全部陣亡於雨花台陣地……”
可他的靈位在哪裏呢?
2014年9月16日下午5時許,苦苦尋找了多年的張淑英一家人,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撥通了重慶關愛抗戰老兵誌願者芳菲的電話。沒想到,當晚10時許,台灣誌願者便在台北忠烈祠找到了鍾崇鑫的牌位。
“我終於找到你了,從此我們再也不分別。”
更讓張淑英感動的是,誌願者還將老人和鍾崇鑫的照片合成一張合影。
找到丈夫的靈位後,老人又萌生了前往台灣祭拜的想法。在誌願者的幫助下,11月22日,老人在兒子的陪伴下,前往台北。
“老人在飛機上,就像一個少女快要見到情郎,一直睜大眼睛望著窗外,嘴唇邊一直掛著淺淺的微笑。這樣的情感,她心中的美好或是遺憾,隻有經曆過的人才能體會吧。”一起陪同前往的誌願者芳菲也被打動了。
在台灣7天的時間裏,張淑英三次祭拜鍾崇鑫。抵達台北當天,老人來到了忠烈祠,他的靈位在第一排右起第四個,“我說,崇鑫啊,我來看你了,我終於找到你了,從此我們再也不分別。”張淑英說。
第二天,老人又去了忠烈祠,“能多看他一會是一會吧。”
2014年11月28日,離開台北的前一天,老人再次去告別,“我說,我找到你了,但我不能一直留在這裏。也許,今後再也沒有機會相見,這可能是最後一次和你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