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懷念老伴英華(2 / 2)

賢妻良母

英華是一位真正的賢妻良母,她誠實厚道,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她勤儉節約,不亂花一分錢;她公私分明,不貪不占,兩袖清風;她疼愛子女,但對子女要求十分嚴格,從不護短。

我們的第一個女兒是她在1949年4月懷著孩子渡江南下贛東北繼而進軍大西南解放全中國,步行2000多公裏途中到了毛主席的家鄉湖南湘潭生下的。另外三個孩子都是五十年代在貴州省出生的。在懷第二個孩子時,她患了肺結核,吐血,當時對肺結核還沒有特效藥,隻有吃中藥,有人介紹了一個偏方,吃大蒜,她一日三餐都吃大蒜,晚上睡覺怕薰我,天天夜裏戴口罩睡覺,半年後肺結核竟然好了,鈣化了,直到晚年沒有再犯。

五六十年代生活十分艱苦,實行工資製後我們兩人的工資不到200元,英華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勤儉持家,省吃簡用,拉扯大了四個孩子,其困難是可以想象的。四個孩子都是靠自己的勤奮工作生活。我和英華從未利用自己的權力和影響為子女謀取任何好處。

英華對我更是恩愛有加,有什麼好吃的都先讓我吃,連早上吃個雞蛋也要檢個大點的給我。做飯、洗衣服、打掃清潔等家務事她是主角,我當助手。

英華為人十分低調,在我擔任國家領導人後,從不給我找任何麻煩,也從不出頭露麵。有時同老友一塊吃頓飯,她都坐得遠遠的,從不與我坐在一起。

在被批鬥的日子裏

1964年,在貴州省開展的“大四清”運動中,我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打成“反革命修正主義集團頭子”,整天大會批小會鬥。在我被批鬥的日日夜夜裏,我象瘟神一樣,誰也不敢接近我,連我最好的朋友也不敢見我。這時,隻有英華日夜陪著我,她鼓勵我說:“你成不了反革命,別人不了解你,我還不了解你呀,把精神振作起來,揀你最好的衣服穿上,讓他們看看”。這時我們也沒心思做飯吃,也不想去食堂吃飯了,她天天陪我下小飯館,要麼吃碗麵條,要麼買兩個包子吃。這時的英華是我唯一的精神支持者、同情者,是她陪我鼓勵我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英華“走”了

英華患有口腔幹燥綜合症,多年來服用激素,不時發生低燒住院。但一往住院一般是打幾天吊針,吃點退燒藥就好了。最後一次住院是2014年3月20月,這次有點不同,經北京醫院組織會診,確認她患心髒動脈餾,而且發展很快。由於年事己高,不能動手術,也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療,隻能保持血壓穩定、情緒穩定、生活規律等辦法,延長生命。經與院方商量,我決定把她接回家來療養。在家療養的好處是,她每天可以見到親人,情緒會好些:二是她想吃點什麼就做點什麼,吃的會可口些。4月3月上午我把她從醫院接回家住。開始一段時間還好,每天在別人幫助下還能穿上衣服,坐在輪椅上看看電視、吸點氧氣,同家人一塊吃飯。但最後一周就起不來了,也不能說話了,不能吃飯了,隻能靠吸營養液維持生命了,大小便也隻能在床上解決了。但她的頭腦一直清楚,還能寫一兩句話,吩咐點什麼。

5月2日晚,我躺在她身邊睡覺時,她伸出手來讓我握住她的手,這時她可能己預感到自己不行了,要與我告別了。零晨5時25分,她像沉睡一樣不動了,我摸摸她的前額和手,涼了。摸摸身上還熱。我立即叫女兒打電話叫救護車,半小時後到醫院,已經無法挽救了,英華走了。

英華走了,我痛苦萬分!讓我感到欣慰的是,英華走的很安祥,沒有遭受多少痛苦;再是在她病重期間,我和大女兒始終守候著她,她走在我身邊,我親自把她送上了“天堂”。

英華從1947年會計學校畢業分配工作開始,不論是在財政部門工作還是在銀行工作,基本上都是從事財會工作。1981年1月我調國務院工作,她也隨之於4月調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總行財會部工作。英華辭世後建設銀行總行對她的一生作了如下評價:“……她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以專業專注、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贏得了廣大同事的尊重和愛戴。1986年3月,她主動申請離休,為落實中央關於領導幹部離退休製度做出了表率。她的很多工作業績和感人事跡,至今還為建設銀行員工口口相傳……”(作者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本文寫作於2014年10月,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