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蔣介石召集親信秘密會議,商討一旦戰敗,國民黨的黨政中心遷往何處。有人建議模仿抗戰時期,遷往大西南。蔣介石的同鄉、浙江大學教授張其昀主張撤往台灣。他分析:台灣海峽海闊浪高,可以暫時阻止解放軍的追擊。台灣物產豐富,有日本人建立的工業基礎,交通也很發達,有利於國民黨的統治。他的分析很合蔣介石的心意,一個重大決策在蔣的心中醞釀。
1948年12月24日,蔣介石突然下令改組台灣省政府,任命親信陳誠為台灣省主席。次日任命長子蔣經國為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這樣,蔣在下野之前已把台灣的黨政大權緊緊抓在自己手裏。人事安排妥當後,蔣介石開始秘密實施撤退計劃。
首先是搬運國民黨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1948年11月,蔣介石密令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將庫存的黃金儲備運往台灣。第二次秘密運輸黃金是1949年1月10日。這一次是更大規模的運輸,動用了軍艦、民輪和飛機。國民黨中央彙報:目前黃金儲備,運到台北260萬兩,廈門90萬兩,存在美國38萬兩,上海僅存20萬兩。此外還有數千萬銀元也轉運到台灣。蔣介石這才定了心。有了黃金,他在台灣的經濟基礎就有了。此時,蔣看似在溪口老家遊山玩水,會晤鄉親,實際上在暗中指揮調度,忙碌不堪。“代總統”李宗仁則被蒙在鼓裏,當他得知消息時,國庫已空空如也。
在1949年5月前,蔣介石還指揮調動幾百艘貨輪和客輪,將國民黨海空軍部隊、裝備、物資和重要企業的機器設備運往台灣,破壞了上海江南造船廠的車間和碼頭。有了錢和物資還不夠,國民黨當局還製訂了搶運文物的計劃,特別是將故宮文物運往台灣。故宮寶藏是在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由北平裝箱起運,一路曲折到達四川。抗戰勝利後,又隨國民政府返回南京,一直沒有安定的存放地點。當時不知道能運走多少,於是先精選了120箱,於1948年11月由海軍的“中鼎”運輸艦從南京啟程,在海上顛簸月餘才到達基隆港。以後又接著運第二批、第三批。第三批文物是1949年1月由海軍的“昆侖”運輸艦載運的,當時計劃裝2000箱。裝船時海軍司令部的人聽說船是去台灣的,立即攜帶家屬蜂擁而上,擠滿了船艙,海軍總司令桂永清親自來動員,但無人肯下船,隻裝了1244箱。最後“昆侖”艦艦長命令將船艙中的桌椅拆除,騰出地方來裝上這些文物。
故宮南遷文物的精品,95%運到了台北。這些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本應屬於全中國人民,卻長年存放在台灣一隅,難得回歸了。
蔣介石於1949年4月25日離開溪口老家,在象山港登“太康”艦離開大陸。蔣經國在日記裏記述那個傷心的時刻:“上午,隨父親辭別先祖母墓,再走上飛鳳山頂,極目四望,溪山無語。雖未流淚,但悲痛之情,難以言宣。”
美國政府密切關注中國大陸的變化。雖然對國民黨政權已經失望,但也不希望共產黨得到台灣。因此,美國政客又想出了一個“國際托管”台灣的辦法,想仿照德國、日本的例子,由聯合國授權管理。蔣介石獲悉美國策劃廢掉他的陰謀時,萬分憂慮。此時,他不能不作最壞的打算:如果台灣也守不住,他到哪裏去?一向很少出國訪問的蔣介石,卻在這個非常時期出訪了菲律賓和韓國。7月,蔣介石與菲律賓總統季裏諾會談,討論一旦台灣失守在菲律賓成立流亡政府等問題。8月,蔣介石與韓國總統李承晚會談,要求開辟空中通道。這是為了台灣失守前的再次逃亡。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隆重的開國大典。毛澤東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朱德總司令號召解放軍指戰員繼續努力,向國內未解放的其餘地區進軍,實現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