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形象要人命

卷首語

作者:王晨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當初國美、蘇寧用價格戰手法收拾掉了百貨店、批發市場、個體戶小店和綜超家電部,電商正在用同樣的套路收拾國美、蘇寧,而且聲勢更為浩大。

是的,價格很重要。但是,價格形象更要命。因為低價是相對的(你把高價業態都幹掉了,你比誰低去?),是一時的,而價格形象,可能是一輩子的。

電商早期在衝市場的時候,價格是很低,但那是因為馬雲還沒有開始收廣告費,那是因為大家都可以忍受少賺錢,不賺錢,等著衝上第一當老大。

今天呢?電商的成本是越走越高的。亞馬遜的自營業務毛利隻比沃爾瑪低兩個點,可是沃爾瑪有4個點的淨利潤,亞馬遜有多少?京東最近公布的財報,綜合運營費用率已經跟蘇寧一樣了,13個點左右,而蘇寧的綜合毛利是18個點左右,京東隻有10個點。這還是提了價的,以前毛利隻有5個點。

2個點的差距,顧客在京東自營的200萬個單品中,能感知出來嗎?

能。顧客就是覺得電商便宜。但不是從我們這樣的數據推導出來的,而是“感覺”。

是的,馬雲、劉強東要的就是你“感覺”。之前國美、蘇寧也這麼幹過,再之前家樂福、沃爾瑪也這麼幹過。他們都靠這一手橫掃市場,後來居上,奠定霸主地位。

這叫價格形象。不是每樣都便宜,而是讓你“感覺便宜”就可以了。家庭主婦撐死了記住幾十種產品價格,其他的,都是“憑感覺”。他們在百貨類產品上提價,誰知道?這背後的商業邏輯叫“高低價策略”。

就算你知道了又怎麼樣?在大賣場裏提了一堆東西之後再去便宜的批發市場一通海淘嗎?嬌貴的80後才沒那閑工夫呢!

電商征服市場的套路沒什麼新鮮,老套路。因此,他們後期提價也是必然的。國美、蘇寧提價了,家樂福、沃爾瑪提價了,電商也一定會提價。什麼?你不知道?你當然不知道。你當然不知道格力的社區專賣店,價格有商量,可以比大連鎖更低,服務更靈活。因為你一直“以為”大賣場最便宜,所以根本就再沒去過格力專賣店嘛!

京東已經提價了,為了上市,毛利從5個點提到10個點。10個點還虧著呢!等霸住了市場,他不提價,股東就都走光了。今天流血的股東不都在等提價的這一天?

未來,有些電商甚至是要比實體還要貴的。

便捷,品類豐富,一站式購物,連鎖的品牌,可以接受的價格(而不是低價),是家樂福和國美們最終立足市場的基點。低價?品牌廠家的渠道管理部門是幹什麼吃的?那不過是家樂福和國美們的開山斧而已!占山為王了還不刀槍入庫,大品牌不來削你才怪呢!

劉強東曾經說,因為沒有店租等費用,電商的成本隻有傳統渠道的30%,所以京東隻需要5個點的毛利,就能盈利。如今京東的財報已經證明了這是公關戰中的一句大話。可是被戳穿了又如何?“電商=低價”的價格形象已經變成不為人察覺的偏見,就如同當初的“國美=低價”一樣。

這就是為什麼馬雲要讓阿裏保持那麼大的一個公關團隊。國美、蘇寧如果最終輸掉這場三國殺,也是輸在了價格形象的心智占領上,而不是簡單的低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