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計奪濰州(1 / 2)

宋江心中頓時明白了,原來還有這層關係存在,怪不得水滸原著上時遷被抓時,楊雄能央求到李應前去祝家莊要人。來時軍師便曾囑咐我利用三莊之間的微妙關係,兩人來得正是時候,宋江又向兩人詢問了楊誌軍的戰況。

再說楊誌留下黃信駐守青州城,與朱武點起另外四千青州軍,向濰州殺奔過去。濰州位於膠萊平原的北部,地扼山東內陸腹地通往半島地區的咽喉,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一路無話,軍隊早到昌樂縣城,楊誌命全軍紮下大營,同朱武商議如何攻打。

朱武聽完探子的回報,胸有成竹道:“昌樂縣縣令王允公、縣丞王薦均是一介文人,不知兵機,城中隻有守軍兩百人,我軍想要攻下它易如反掌。最可慮者乃是濰州城中的守軍,濰州地理位置重要,城中守軍不會少於兩千人,若是他們堅守不出,負隅頑抗,我軍即便能夠拿下,隻怕也要付出不小的代價。我軍就以昌樂縣城為餌,將濰州城中的大軍釣出來加以消滅,濰州城就會不攻而破。”

濰州知州王複這兩天一直心緒不寧,二龍山打破青州城,殺死知州慕容彥達的消息早已傳到他的耳中,他擔心二龍山賊軍會來攻打濰州。這一日,王複召來濰州都統崔邦弼、都監秦祐,向二人問計。

崔邦弼本是一介武夫,自恃手段高明,渾沒將二龍山放在眼裏,一臉傲然道:“知州大人不必擔憂,想那二龍山乃是一群草寇蟊賊,能有多大本事?隻因那慕容彥達欺壓百姓,不施仁政,弄得青州百姓離心,被二龍山賊寇利用,打破了青州城。知州大人一向愛民如子,濰州百姓自然心向我軍,二龍山賊寇不來便罷,他若來時,大人隻管放心,我隻須帶一千兵馬出城便能將他們殺個潰不成軍。”

秦祐也在一旁附和道:“崔都統說得不錯,大人,若二龍山敢犯我濰州地界,我願與統領一同迎敵,擒獲賊軍首領以獻大人。”

王複是個有見識的人,看到兩人如此輕敵,心中頗不以為然,暗暗想道:“若叛軍真像他們說得如此不濟,方臘、王慶、田虎如何能夠鬧出這般大動靜,如今朝政糜爛,貪官汙吏橫行,天下擾攘,各地叛軍蜂起,難道天要亡我大宋不成?”

王複正在那裏胡思亂想,忽聽堂外傳令兵報到,王複命來人進大堂問話。隻聽那傳令兵一臉急切道:“大人,小的乃是奉昌樂知縣王大人之命前來稟報緊急軍情,二龍山賊軍千餘現已團團圍住縣城,攻打甚急,還望知州大人速速發兵援救,遲了恐怕就來不及了。”

王複心中大吃一驚,道:“真是怕什麼來什麼,沒想到二龍山叛軍竟來得如此之快!”

崔邦弼一聽王複話中略帶怯意,心中不樂,當即上前請戰道:“大人勿憂,末將願帶一千兵馬前去解救昌樂縣城,定將那一千蟊賊殺個片甲不留。”

秦祐也立即搶出道:“末將願同往。”

王複有治民的本事,對治兵之道卻是一竅不通,此時聽到叛軍攻城,先自亂了方寸。又經不住崔邦弼和秦祐連番請戰催迫,隻好答應他們。

崔邦弼和秦祐大喜,當即去校場點起一千兵馬,隨那傳令兵救援昌樂縣城去了。隻因那傳令兵連連催促,二人心中也是急切,一路上馬不停蹄,到得傍晚時分,遠遠地一座大山映入眼簾。

這山有名喚作方山,乃是昌樂境內第一名山,山體橫亙,頂平如砥,四望皆方,故此得名。崔邦弼二人率軍來到近前,隻見此山山體雄偉,於平原上奇峰突起,巍巍壯觀,大有主宰一方天地之氣概。山上植被豐茂,景色優美,鍾靈毓秀,氣象萬千,真不愧是昌樂縣內第一山。

二人隻顧趕路,哪有心情觀賞山景,不一刻已率軍進入山中穀道,繼續趕路。此時日已西沉,山穀中頓時晦暗下來,崔邦弼心中不覺警惕起來,暗自思忖道:“賊人若是在此設下埋伏,截斷山穀兩頭,我軍豈不成了甕中之鱉?”

想到這裏,崔邦弼立即傳令加速行軍,全力通過山穀。秦祐打馬向前詢問原委,崔邦弼正要向他解釋,忽聽得兩旁山穀人聲大噪,接著便有無數燈球火把亮起,將山穀照得大亮。這時,山穀前後也響起了呼喝之聲

崔邦弼心中一涼,知道中了賊人的奸計,他在軍中多年,從剛才的動靜中已經粗略估算出了賊軍不下兩千人,當即一鞭抽向那傳令兵,怒不可遏道:“你不是說隻有一千賊人圍城嗎,這裏的賊軍難道是地裏冒出來的?”

傳令兵也不知道怎麼回事,隻能忍氣吞聲,捂著臉退在一旁。秦祐勸道:“都統,迎敵要緊,何必跟他一般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