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一路上饑餐渴飲,穿州過府,艱辛備嚐。這時他才深深體會到古時人們出行不易,全靠一雙腳走路。約莫走了十五六日,方才到得青州地界,一路上向人打聽清風寨的方向。
這一日,宋江到了一處山頭,但見古樹參天,峰峰相連,處處成蔭,重巒疊嶂,修竹茂林,飛禽走獸出沒林間,芳草清流綴懸山穀,美不勝收,後世的自己從未見過這等好山。
宋江一邊欣賞山上美景,一邊暗暗尋思這山上會不會有強盜出沒。他雖不知道此山何名,但他卻知道,水滸傳中,但凡寫到山,山中必有強人,這幾乎成了一個定理。如今他既然穿越到了這個世界,自然要提防著些。
宋江舍卻大路,專揀一些人跡罕至的小路行走,總算有驚無險地過了此山。去山又走了三五裏路,一片村莊出現在自己的麵前。此時天已向晚,太陽就要落下山去,宋江暗想自己在山中耽擱了些,錯過了宿頭,隻好到村中借宿一晚天明再上路。
宋江上前敲開一家村民的門,說明了來意。來人是一個五十多歲的老者,他看了看宋江不像是本地人,自顧自地說道:“客人是從外地來的吧,無怪乎你不知道。我們這個莊子叫做孔家莊,莊主是孔老太公,為人最是好客不過。他曾經在村中說過,但有外地來的客人,可到他的莊上去,不但提供住宿,還好酒好肉款待。你何不前去投奔與他,好過在老朽這裏受罪。”
宋江聽到有這等好去處,自然歡喜,當下別了老者,按照他的指示向著村中最大的那所莊院趕去。一路上,宋江暗暗思忖:孔家莊,這個名字好生熟悉,那孔老太公莫不是孔明、孔亮的爹爹。原來,當日趙明隻占了宋江的軀體,並沒有繼承他的思想記憶,因此對於這些事情不甚明了。
不一刻,趕到孔家莊院,宋江抬頭看時果然氣派,雖然規模及不上宋家莊,但也相去不遠。宋江按下心中的疑惑,上前敲門。一個三十歲左右的門客走了出來,問明宋江的來意後,立即命人前去通知孔太公有客人登門借宿,然後一邊同宋江有一搭沒一搭地閑聊著,一邊帶領他前去見孔太公。
孔太公聽說有人來借宿,立即出堂相迎,果不負好客之名。宋江看到一個衣著光鮮,略顯富態,五十歲上下的老者在兩個仆人的陪同下前來迎接自己,知道他就是孔家莊的主人孔老太公,隻是暗暗奇怪為何不見孔氏昆仲。
宋江上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道:“有勞太公,在下山東鄆城縣宋江,因趕路錯過了宿頭,想在貴莊歇宿一晚,懇請太公接納。”宋江此時之所以報上真名,一是因為青州遠離鄆城縣,不怕官軍到這裏來拿他;二來也是為了驗證一下心中的猜想,若他猜想正確,孔老太公定會有所表示。
果不其然,孔太公聽到宋江之名,頓時撫掌大喜道:“久聞宋押司仁義之名著於海內,隻恨緣慳一麵。天可憐見,今日終讓老朽得睹押司風采,幸何如之。阿六,還不快去村東頭將那兩個不成器的孽子給我找來。”孔太公向身邊的一個仆人吩咐了一聲,然後歡天喜地地將宋江迎進堂中,分賓主落座。
宋江一臉好奇的問道:“太公剛才曾言道府上尚有兩位公子,不知如何稱呼,待他們回來後,宋江不致失了禮數。”
孔太公哈哈一笑道:“押司就是不問,我也要向你說明。老朽膝下隻有這兩個不成器的兒子,終日裏隻知道一味廝混,不務正業。大的叫做孔明,小的喚做孔亮,他們兩個向日裏最是仰慕押司為人,恨不得到鄆城縣去投奔押司,老朽怕他們給押司惹禍,所以勸阻住了。”
宋江此時已經肯定這裏就是水滸傳上提到的孔家莊,他向孔太公拱手言道:“宋江乃是一刀筆小吏,哪裏當得起賢昆仲如此抬愛?如今宋江已是戴罪之身,太公萬勿再以押司稱呼宋江,若蒙太公不棄,呼宋江小侄即可。”
孔太公聽到宋江自稱是戴罪之身,正想詢問詳細,忽聽得莊外傳來一陣吵雜之聲,接著就有一人高聲喊道:“爹爹,宋公明哥哥在哪裏,我們正要拜望一二。”
孔太公對著宋江無奈一笑道:“這孽障回來哩。”話音剛落,就見兩個長得有七八分相似的少年郎走了進來,麵圓耳大,唇闊口方。兄弟兩個均是七尺以上身材,二十四五年紀,做同樣打扮,頭上戴一頂魚尾巾,身著鸚綠戰袍,腰間係著一條數尺長紅綢帶,其中一人臉上帶傷,宋江猜想多半是與人廝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