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

經濟下行

財政部敦促加快花錢

財政部已要求地方政府加快基礎設施和其他預算投資的支出,以便促進經濟增長。財政部警告說,超過9月30日仍未落實到部門和單位且無正當理由的,除據實結算項目外,全部收回總預算。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前4個月,中國財政支出較上年同期增長9.6%,低於上年同期13.6%的同比增幅。據央行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財政性存款為人民幣3.67萬億元(合5872億美元),高於2013年4月底的人民幣3.05萬億元。這些數據表明,政府支出速度沒有2013年快。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經濟學家治曉佳說,此舉應該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因為經濟增速的放緩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府的反對奢侈浪費行動和財政支出的放緩。據3月份公布的預算,2014年的支出將增長9.5%,至人民幣15.3萬億元,而收入將增長8%,至人民幣13.95萬億元。

新華社連發評論

中國需要房地產業

5月23日,新華社連續發表中國樓市係列文章,認為中國房地產業是理性回歸,不是崩盤,房價暴跌對經濟、國民福利和改革都不是好事。文章認為,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房地產業,未來一段時間內房地產業依然會是經濟基礎。中央政府的房地產政策不再是全國一刀切,二線城市酌情由地方政府處理。目前出台的改革布局措施意義已經不能簡單等同於“救市”。文章總結,“若房價真的暴跌,對國民福利、經濟運行和改革前途,遠非好事。”原因有三:①房地產與其他產業上下關聯,房價暴跌意味著宏觀經濟大失血。②房價過快下行積聚金融風險。③房價暴跌不會像某些人設想的那樣釋放消費潛力,反而可能造成家庭財富縮水和消費劇烈萎縮。文章援引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黃育川的觀點稱,中國目前城鎮化率剛超過50%,未來二十年裏可能會達到70%,上億人要搬進城市裏,大量老房需要翻新重建,這都蘊藏著巨大需求,“中國經濟長足發展離不開房地產業。”文章預計,“未來一段時期,房地產業仍會在中國經濟起到基礎性作用,當前關鍵是引導其健康、有序發展,而並非過早過快地去房地產化。”另外,新華社發文批判“中國房地產崩盤論”是危言聳聽: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預言中國房地產市場崩潰的資深“預言家”謝國忠近日再放“豪言”,他預測中國樓市將“又一次”崩盤,並用“恐怖片”一詞來形容即將到來的崩盤過程。像謝先生一樣預言中國樓市崩潰的專家還有不少,他們“以史為鑒”,經常以日本、美國、香港等地遭遇的房地產崩潰為佐證。他們雖然每次說的頭頭是道,但細究起來,正是曆史上的這三個樓市崩潰案例能從反麵證明中國樓市不太可能崩盤。雖說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處境與上述三個案例都有根本不同,但也不能就此判定中國樓市將安然無恙,而且中國也應從案例中吸取教訓。然而,回顧這三個典型案例,確實能讓人看到中國樓市至少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重蹈它們的覆轍。

住建部

中央再不管地方要亂

全國樓市庫存激增,部分城市大幅降價,引發了中央層麵的關注。日前住建部兵分幾路密集調研地方樓市,實地了解房地產市場下滑程度,並集中在5月24日向國務院高層彙報工作。以住建部在珠三角區域的調研來看,此次參與廣州座談會的有7個代表城市,包括惠州、肇慶、韶關、珠海、佛山、中山、廣州,其中佛山高明區已暗中救市。參與廣州座談會的政府人士透露,政府目前重視成交量能不能提升。有了成交,開發商資金可回籠,投資不會受太大影響,經濟就不會出現嚴重問題。如今令政府頭疼的是,如何消化供應過剩問題。“中央再不派人來,地方真要亂套了。”由於中央一直保持沉默,地方感到很困惑,由於摸不清中央的態度,多地隻能偷偷救市,手段也是五花八門。日前有媒體報道稱,住建部人士確認,除北上廣深之外,其他城市的限購政策可以自行調節,尤其是庫存過大的地方,但不會明確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