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3 / 3)

在紐約的一個貧民窟裏,有一個九口猶太之家,他們生活極為貧困。家中最大的孩子也不過12歲,最小的甚至還不會走路。家中唯一的來源,僅僅依靠在外工作的父親一人承擔,但是父親隻是個普通職員,收入不高。對於這樣一個孩子眾多的家庭來說,如此微薄的收入根本就難以支撐起家庭的花銷。幸好他的母親很能幹,也很會節省,常常一分錢掰成幾瓣花。即使如此,一家人也不過是勉強維持溫飽而已。在這樣的家庭,孩子們也自然早當家。

孩子們一天天地長大,家庭的負擔也越來越重。轉眼間,最大的孩子已經長到15歲了。到了後來,家中連鍋都快揭不開了。無奈之下,父母打算讓他們的大兒子自己出去謀生,一來可以減輕家裏的一些負擔,二來也能夠為孩子的將來早作打算。一天,父親對大兒子說道:“孩子,家中的情況你也看到了,恐怕你要自己出去謀生了。”父親繼續說道,“在你離開家之前,我有幾句話要囑咐你。你知道,咱們家從來都不亂花錢的,你媽媽也很能節儉。可你看看現在的狀況,咱家除了家徒四壁之外,又攢下了什麼?現在,我總算是想明白了,我們之所以如此貧苦,其根源就在於我們隻知道節儉而不會開源。就是因為這種保守而又狹隘的思想,我們始終無法擺脫貧窮的困擾。因此,我和你媽媽希望你能夠到外麵闖一闖。我們已經老了,但你年輕又聰明,而且有著朝氣蓬勃的未來。記住,如果你能夠放開保守和狹隘的思想束縛,開闊自己的眼界,拓寬思路,或許真的有希望徹底改變貧窮的命運。”

父親告訴大兒子:“你麵前打開了兩扇門,一個上麵寫著自由;另一個則寫著保險。如果你選擇了寫著保險的門,那你最終什麼都得不到,因為你的保守將使你失去變為富有的可能。而如果走進了寫著自由的門,你也許會失去很多;也許會一路磕磕絆絆;也許會有金錢上的損失;甚至於會有可能感覺不安和沒有保障。但隻要能夠堅持下去,你最終得到的不僅僅是自由,更會擁有保險。那時候,你所向往的美好而富有的生活才會到來。”父親期望大兒子能夠創出自己的事業。

小男孩帶著父母的期望,很快就踏上了去遠方謀生的道路。最初,他找到了一份替別人放貸的工作。他手中積攢了一筆小錢後,小男孩高興極了,開始尋找賺大錢的途徑。一次,他在無意中發現幹貨生意非常賺錢,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賺錢的機會,於是,他辭掉了工作做起了幹貨買賣。本來就十分聰明的他,再加上勤勤懇懇的態度,沒過多久,小男孩手中的錢變得越來越多。又過了幾年,他終於將父母兄弟接出了貧民窟。小男孩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終於實現了父親的夢想。

但是他並沒有滿足眼前富裕的生活。他已經把賺錢當成了人生的樂趣。在仔細考慮之後,他決定到更遠的地方去闖蕩一番,謀求更大的發展。不久之後,他隻身來到英國倫敦。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後,他將目光鎖定在了金融業。剛開始的時候,他先是和一些商人一起做起承兌銀行的生意,這是當時的一種非常時髦的高級金融業務,也就是現代投資銀行的前身。後來,他又通過巴爾的摩的布朗兄弟公司英國分號的推薦,很快打入了英國金融界的上流社會,成為富人中的一員,繼續著他賺錢的夢想。

猶太富翁們認為,無論賺到多少錢,他們一直向前的腳步是不會停歇的。因為在他們看來,商人的天職就是賺錢!在他們看來,賺錢是最自然的事,如果能賺到的錢不賺,這簡直就是對錢犯了罪。

猶太人普利策出生於匈牙利,後隨家人移居到美國。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普利策曾在聯盟軍中服役。複員後學習法律,21歲時獲得律師開業許可證,開始了他獨自創業的生涯。普利策是個有抱負的年輕人,他覺得當個律師賺不了大錢。他希望找一個有廣闊發展餘地的行業作為自己的立足點。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進軍報業界。

當時的普利策既無資本,又沒有辦報經驗。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普利策千方百計尋找進入報業工作的立足點。他決定先到聖路易斯的一家報館工作。老板答應留下他當記者。

普利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該工作中。他勤於采訪,認真學習和了解報館的各個環節的工作,晚間不斷地學習寫作及法律知識。他寫的文章和報道不但生動真實,而且法律性強,吸引著廣大讀者。第二年普利策就被提升為編輯,他的收入也因此增多了,開始有點積蓄。

積累了幾年的工作經驗後,普利策對報社工作已經了如指掌了。他決定用自己的一點積蓄買下一間瀕臨歇業的報館,開始創辦自己的報紙,並取名為《聖路易斯郵報快訊報》。普利策自辦報紙後,資金嚴重不足。

當時正是19世紀末,美國經濟開始迅速發展,商業開始興旺發達,很多企業為了加強競爭,不惜投入巨資搞宣傳廣告。普利策盯著這個焦點,加強了報紙的廣告部,承接多種多樣的廣告。就這樣,他利用客戶預交的廣告費使自己有資金正常出版發行報紙,發行量越來越大。開辦5年,每年為他賺了15萬美元以上。他的報紙發行量越大,廣告也越多,他的收入進入良性循環,不久他就成為美國報業的巨頭。

普利策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為他一直把賺錢看做商人的天職。隻要能賺錢,無論付出怎樣的努力,他都欣然接受。

猶太人非常愛錢,從來不隱瞞自己愛錢的天性。隻要是認為可行的錢賺方法,猶太人就一定會做,這就是猶太人經商的高超之處。這堂課,你記住了嗎?

讓賺錢成為一種習慣許多商人都渴望自己能夠賺到足夠多的錢,尤其是猶太人,他們把金錢視為上帝,他們認為“錢不是罪惡,也不是詛咒,它在祝福著人們”。可見,在猶太民族眼裏,賺錢才是硬道理。他們不僅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對那些精明的猶太人來說,賺錢早已成為一種習慣。

猶太人麥奇,在一家保險公司上班,工作非常出色。老板為了留住他,決定重用提拔他。但老板是個天主教徒,他希望這個猶太職員能夠放棄對猶太教的信仰,而改信天主教。於是,老板就派當地一個最著名的天主教神甫去遊說猶太青年人改教。見麵的地點就安排在老板的辦公室。幾小時過去了,兩個人相繼走出了辦公室,老板高興地過去問道:“敬愛的神甫,在您的感召下,我想我們又增加了一位優秀的天主教徒,你是怎麼說服他的呢?”“很遺憾,我沒能說服他,相反,他還勸說我買了5萬元的保險。”麥奇這種不放過任何一個客戶,時刻不忘記賺錢的做法,把老板都給驚呆了。

從這個故事中,你可以看到猶太人是怎樣把賺錢當成一種習慣的。正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對經商如魚得水,即便是看到稻草,也要找找裏麵有沒有金子。

猶太人認為創辦公司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一旦發現公司的存在不能創造利潤時,即使是再舍不得也要忍痛割愛,或拍賣或宣布倒閉。當然,猶太人更喜歡創建公司,不過,盡管他們兢兢業業剛在商界中闖出自己公司的名牌,隻要能獲取高額利潤,他們也會將它毫不猶豫地賣掉。在這點上,他們是鐵石心腸,從不會感情用事,表現在經營上就是決策果斷。

正是因為賺錢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使得猶太人特別懂得理財。世界上很多的國家都願意請猶太人作為理財顧問。在德國,19世紀的普魯士貴族大都雇用猶太人做理財顧問。“鐵血宰相”俾斯麥曾經形容猶太顧問是貴族們的“秘密武器”。1859年,俾斯麥就曾雇用一位猶太銀行家作為他投資和金融方麵的顧問。在隨後的30年裏,這個銀行家為俾斯麥創造了巨大的財富,而俾斯麥又利用巨大的財富擴大他的政治影響力,從而成就了他的政治抱負,將德國打造成為歐洲的工業強國和政治大國。事實證明,雖然在後來的50年德國經曆了戰亂、通脹和蕭條,但俾斯麥的森林和土地卻一直穩定增值。這些投資策略高度的前瞻和預見性充分顯示了猶太人的財富智慧。

猶太人的這種財商和賺錢習慣,與他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有很大關係。他們從小就懂得:賺錢不能像中彩票一樣,賺了一筆就很滿足了,必須時時都能賺錢。於是,這種從小樹立起來的賺錢觀念,引領著一批又一批的猶太人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財富神話。對我們來說,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一課:我們必須將賺錢當成長期的目標,而不是短期的手段,讓賺錢也成為一種習慣。

在金錢麵前坦蕩無邪猶太人愛錢,但他們從來不隱瞞自己愛錢的天性。所以,世人在指責猶太人嗜錢如命、貪婪成性的同時,又深深折服於猶太人在金錢麵前的坦蕩無邪。

猶太人被鼓勵不遮不掩,堂堂正正大大方方地向“錢”進軍,這在全世界的民族中當屬絕無僅有。如此文化背景下的猶太商人賺錢時思想上無掛無礙,極講實際,隻要形式上不逾矩,他們無所不為,在他們眼裏,隻要有利可圖,鑽石和棺材生意,絕無二樣。因此,往往就在其他民族思想上拘囿不開的地方,猶太人輕易地取得壟斷地位,獲得高額利潤。

對金錢的追求和簡單的拜金主義並不一樣,有一些人隻是在表麵上裝得清高,其實完全就是一個拜金人,拜金主義者為了金錢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不論什麼事情都可以做。但是正確的金錢頭腦不一樣,它隻是要讓我們認識到金錢的巨大作用,對金錢有一個不偏不倚的追求,就像想得到父母的禮物一樣。猶太人就是這樣,他們會努力去爭取金錢,用正當的途徑去得到上帝賜予的這個祝福。這種對金錢坦蕩蕩的態度,不得不令人暗暗佩服。

對於猶太民族而言,錢更是為了應付潛在危機而準備的,錢的存在意味著可以避免災難,錢越多,他們的生存就更有保障,因而賺錢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生活的直接需要,更是為了安全的需要,為了應付突發事件的需要。就在其他民族對錢還存有種種偏見時,猶太人的金錢價值觀已從經濟向文化、社會領域擴展轉化,錢對於他們來說,具有神聖的性質,正是這一淩駕於其他一切之上的金錢觀,對於猶太人資本的產生、發展、積累和增值都是非常重要的。

猶太商人打破了固有的商業體係,順利進入一個全新商業領域。有了“錢”,便能取得自主地位,一切在利潤的驅使下,資本開始運轉,世界市場得到開拓,經濟秩序得以維持,從而使現代資本主義體係最終確立了起來,其間貢獻最大的群體之一,當首推猶太商人。他們認為,不管方式方法如何,隻要是通過自己經營能力賺來的錢,就受之無愧。

除了光明正大地“拜金”以外,猶太人還認為“金錢無姓氏,更無履曆表”。他們不像有些民族那樣,把錢分為“幹淨的錢”或“不幹淨的錢”。猶太人愛錢,這還可以從他們對職業的選擇看出來。猶太人鼓勵下一代從事醫生、律師、金融家、科學家、商人等職業,因為這些職業的薪水高。兩個小男孩跟著一位猶太媽媽在街上走路。路人問她兩個小男孩多大了,媽媽驕傲地回答說:“醫生兩歲,律師三歲。”

紐豪斯,美國贏利最大的出版商、紐豪斯報館的老板,為了掙取更多的錢而放棄了猶太教,但他仍然被公眾看做猶太人。因為人們對猶太人的界定不是從宗教信仰上,而是從對金錢的態度上。著名的倫敦銀行家哈姆勒、柏林的布萊希羅德等都皈依了基督教。猶太人在宗教和“錢”二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寧可舍棄宗教,也不願舍棄金錢!這也充分體現出了他們對金錢的重視程度。

在猶太人心中,金錢是上帝賜予的禮物,隻要有機會,他們都會抓住不放,讓自己從中賺到錢財,但是他們不是不擇手段的拜金主義者,他們大都采取合法的手段賺錢,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法律允許的範圍內,盡最大努力獲得錢財並沒有錯,因為金錢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也是評價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誌之一。因此,在合法的前提下,抓住一切可以賺錢的機會,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