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正視財富,才能擁有財富

猶太人對金錢保持著一顆平常心,態度坦蕩。他們對錢的觀念自有見解,認為“金錢無姓氏,更無履曆表”,他們從不把錢分為“幹淨的錢”和“不幹淨的錢”。在他們看來,金錢就是金錢,是他們同其他信徒交往中唯一沒有色彩的東西。他們更不會鄙視金錢,因為他們從寄居地位到獲得在一個國家中生存的權利,這是用錢買到的,猶太人要不因為傑出的賺錢能力和擁有的巨額財富,早就被消滅了。因此,金錢隻是金錢,不是別的什麼。正視財富,是你需要學習的第一堂課。金錢是世俗的上帝有位猶太富翁臨終前把親屬叫到跟前說道:“把我的財產全部換成現金,並且要準備最昂貴的毛毯和床鋪。剩餘的現金堆在枕頭旁,我死後馬上放入棺材內,我要把這些錢帶到來世。”

親屬按照他的吩咐去做,準備了毛毯、床鋪和現金。這位富翁躺在非常昂貴的床鋪上,鋪著柔軟的毛毯,滿足地望著堆在枕頭旁的金錢咽下了最後一口氣。就在這個時候,他的朋友匆忙趕到。朋友聽富翁的親屬說他們按照遺言將全部的財產換成現金放入棺材內,便立即從口袋中取出支票,寫上金額,簽上姓名,把支票放入棺材內,並將所有的現金全部取出來,然後拍拍朋友遺體的肩膀說道:“這是一張與現金相同的支票,換成一張支票你大概也會很滿足吧?”

這雖然是一個幽默,但是足以看出猶太人對金錢的重視,他們怎麼舍得讓自己辛苦賺來的錢留到別人的手中呢?同樣地,他們更不會眼看著大批的金錢隨著一位逝去的老人一起進入天堂。

對猶太人來說,金錢是比精神上帝更為實在更為重要的世俗上帝。對此,馬克思曾為猶太人畫了一幅絕妙的肖像:“現在讓我們來觀察一下現實的世俗的猶太人……猶太人的世俗基礎是什麼呢?實際需要。猶太人的世俗偶像是什麼呢?做生意。他們的世俗上帝是什麼呢?金錢。”

不僅馬克思這樣說,世界各地對猶太人的金錢觀都有類似描述:西班牙人評價猶太人“真正的猶太人會從稻草裏找出金子來”;德國人這樣評價“猶太人和妓女的要價都很高”;波蘭人說“討價還價像猶太人,付起錢來像基督徒”;俄羅斯人說“猶太吝嗇鬼最大的懊惱,莫過於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皮包”;匈牙利人則評價“猶太人的上帝是財神”。

確實如此,對猶太人來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賺錢,這已經是一種浸潤在骨子裏的民族意識。

有一位銀行家在聽說了兒子取得了博士學位之後,改信了基督教,心裏非常傷心。有一天,銀行家看見兩個小孫子在剪紙玩,便問他們這是在玩什麼遊戲。兩個孫子說:“我們在玩銀行家的錢!”聽了這話後,銀行家高興地說:“小孫子的身上流淌的仍是猶太人的血統!”

有一位“愛財如命”的猶太人,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和生命結束後也不放過賺錢的機會。

猶太富翁菲勒,活了78歲。臨死前,他讓秘書在報紙上發布了一個消息,說他即將去天堂,願意給逝去親人的人帶口信,每人收費100美元,這個看似荒唐的消息,引起了無數人的好奇心,結果他賺了10萬美元。他要是能在病床上再多堅持幾天,他可能會賺到更多的錢。

還有這樣一個笑話:範因斯坦一家都接受了洗禮,可薩洛蒙仍想和他家結為兒女親家。範因斯坦很不樂意,他對薩洛蒙說:“老弟,我們可不能結為親家呀。原因有二,第一,你是猶太教徒,而我是基督徒;第二,你窮得像個叫花子,一個錢都沒有。但是對咱們猶太人來說,金錢可比什麼都重要。”

是的,在猶太人的眼裏,上帝是萬能的神,而金錢則是上帝。崇拜上帝,敬慕上帝是他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那麼金錢就是上帝賜予的禮物。

為什麼猶太人認為錢是他們真實的“上帝”呢?

從曆史上來看,猶太人長期流散,使他們不可能鄙視金錢。每當形勢緊張,錢是保證他們旅途中生存的最重要物品。猶太人的寄居地位,也使他們不可能鄙視金錢。他們可以用錢買下在一個國家中生存的權利。猶太人的四散分布,也使他們不可能鄙視金錢。因為錢是他們彼此救濟的最方便的形式。

金錢可以讓他們的肉體獲得生存。也隻有在保證肉體生存之後,他們才能膜拜精神上帝,追求高貴的精神生活。而對於錢財,必須具有熱愛之情,它才會聚集到你身邊,越尊重它,珍惜它,它越心甘情願地跑進你的口袋。

所以,錢對猶太人來說,絕不僅止於財富的意義。這樣的錢必定已具有某種“準神聖性”。錢本來就是為應付那些最好不要發生的事件而準備的,錢越多,也就意味著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就小,所以賺錢,是為了滿足對安全的需要。

正是出於對金錢的熱愛,隻要有錢流通的地方,猶太人就有生存的空間。盡管他們多次被剝奪得一無所有,隻要一遇到短暫的和平時期,他們就有可能因對錢的精通而迅速崛起。

每寸土地都能生金賺錢的道路是多種多樣的,隻要我們合理利用,每條道路都能為我們帶來利潤。

出生在貧民窟的菲勒,雖然家境貧寒,但是他從小就有賺錢致富的決心。菲勒還在上小學的時候,就已經懂得如何賺錢。他把一輛從街上撿回來的玩具車修好,讓同學們玩,然後向每人收取05美分。這樣,在一個星期內,他竟然賺回一輛嶄新的玩具車。

有一次,菲勒在酒吧喝酒,聽到幾位日本海員正與酒吧的服務生講他們的倒黴事。原來,輪船在航行過程中遭遇了風暴,船上的來自日本的絲綢被染料浸染了,數量足有1噸之多。如何處理掉這些被浸染的絲綢,令日本人非常頭疼。他們想賣掉,卻無人問津;想運出港口扔了,又怕被環境部門處罰。

菲勒意識到機會來了,第二天,菲勒來到輪船上說:“我可以幫你們處理掉那些沒用的絲綢。”結果,他沒花任何代價就擁有了這些被浸染的絲綢。菲勒用這些絲綢製成了迷彩服裝、迷彩領帶和迷彩帽子。就在一夜之間,菲勒就擁有了一筆不小的財富。

通過上麵的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到:財富是無處不在的,關鍵是我們怎麼樣利用它。有頭腦的人能夠抓住商機,沒有頭腦的人,隻能讓機會從身邊溜走。

希爾茲是一個猶太人,他在上學期間就學會了賺錢。他的商業信條就是,要使每寸土地都長出黃金。

希爾茲上大學時,有一次,在宿舍裏,不小心打破了一個熱水瓶。瓶膽摔碎了,開水流了一地。熱水瓶的外殼很漂亮,也很新,扔了非常可惜,於是他拿著空殼去找瓶膽。可是校裏校外沒有一家商店賣瓶膽。他轉念一想:自己為何不能賣瓶膽呢?

他馬上開始調查。他先在男生宿舍調查,得知新熱水瓶用完一個學期,一個宿舍8個熱水瓶隻有2個是好的,而女生宿舍的調查結果讓希爾茲更加高興,8個熱水瓶頂多隻能剩下1個是好的。於是,希爾茲和學校附近的一家商店訂了50個瓶膽,然後在校園裏貼出好幾張海報。白天上完課後,希爾茲就在餐廳門口擺攤,晚上就在宿舍裏銷售,當天就把50個瓶膽全部售出。在剩下的兩年裏,希爾茲壟斷了本市大中專院校的熱水瓶瓶膽生意,生意一直很紅火。

希爾茲大學畢業時,當所有同學都在忙於找工作,為將來的事業發愁的時候,希爾茲卻依然心平氣和地做著自己的生意。希爾茲憑借獨特的商業目光,使他管理的每寸土地都不會休眠。

商機處處都有,關鍵我們要有一個靈活的頭腦,去發現並利用它。很多時候,隻要我們善於去發掘生活中的機會,善於抓住每一個靈感,就可以為自己贏取利益。最能夠讓人發財致富的,就是有一個善於出奇製勝的大腦,隻有通過營造新穎概念才能出奇製勝,比別人更加成功。想他人所未想之事,走他人所未走之路,淘出每一片土地下藏著的金子,這正是成功人士的法寶。

有一位叫費列斯的猶太人,一次在路過西瓜地時,突然想起了一個把西瓜秧賣個好價錢的主意。他花20元錢批發了100個塑料花盆,把西瓜苗移植到花盆裏去,再在花盆上搭個小木架,然後把瓜秧纏上去,一根瓜秧能掛三四個小西瓜。結果,在花木市場的西瓜秧吸引了很多人的圍觀,以30塊錢一盆的價格被人哄搶一空,100盆的西瓜淨掙了1000多塊錢。就這樣,精明的費列斯憑借自己的智慧狠狠地賺了一筆錢。

可見,掙錢的方式也多種多樣。人們可從事的行業很多,能給人帶來巨大財富的行當,在不同的時期也會有不同的內容,要想在每個時期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就要善於另辟蹊徑,更重要的是要有預見性。我們不能隻盯著一個方向,要有創新思維,敢想敢做,這樣我們就會發現:原來處處都有商機,每寸土地都能生金。金錢不問出處錢是貨幣,是一個人擁有物質財富多少的標誌,就其自身而言,是不分貴賤的。但是在我們的頭腦裏,卻無形地給錢賦予了一定的地位。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錢是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所以我們自古就有三教九流之分,所以我們會對暴發戶不屑一顧,即使我們比他們窮。我們常說不賺肮髒的錢,賺錢也要體麵。

但是,在猶太人的賺錢的觀念中,他們從來不把蹬三輪、扛麻袋看成是低賤的事,也不認為做老板就高人一等。他們在賺錢的時候,不會把錢分為高貴的和低賤的,即使他們目前所從事的職業不好,也不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他們相信,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賺來的錢,就是心安理得的。因此,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盡量賺取更多的錢,不管這些錢是知識分子腦力勞動得來的,還是農夫出賣了產品得來的,都是泰然處之。就像“英雄不問出處”一樣,金錢也不問出處。

猶太人還給孩子們講賺錢的方法,告訴他們賺錢的方法是多樣的,隻要你遵紀守法,什麼生意都可以做,什麼錢都可以賺。猶太人的父母會告訴孩子們,你的目的是賺錢,隻有賺到錢才是一個人做生意的真理,盡自己一切的可能去獲得最大的利益。猶太人的觀念中除了猶太人之外,德國人、法國人、意大利人等一律稱之為外國人。為了賺錢,不管是哪一國的外國人,不管主張何種主義或是信仰哪種宗教,都是他們交易的對象。由於猶太人對金錢不問出處,這也證明了他們的觀念是完全開放的,絲毫不受世俗觀念的拘束。

猶太人在數千年的經營過程中,總結出了自己的道理。他們認為要賺錢,就不能有太多的顧慮。不能被原來的傳統觀念和習慣束縛;要敢於接受新觀念,打破舊傳統。商人的職責就是賺錢。此外其他的一切東西,都不過是用來賺錢的工具和手段而已,因此根本不必考慮太多其他的東西。

猶太人亞倫從打工做起,過了一段時間後,積累了一些小錢,開始做起了小生意。後來由於生意的擴大,他需要資金周轉,不得不向錢莊借錢。他發覺向別人借錢的代價往往與商業經營獲得的利潤相差無幾。他想,自己辛辛苦苦經營全為銀行打工,而且風險比銀行的還大,這樣倒不如從事放債業務合算。幾年以後,他開始了放債業務。一邊維持小生意經營,一邊抽出部分資本貸給急需用錢的人。另外,他又從銀行借來利率相對較低的錢,以較高的利率轉貸給別人,從中賺取差額利潤。有些等錢應急的生產者或個人寧願以月息20%借貸。這樣等於100元放貸1年,可獲得240%的回報率,這比投資做買賣更能賺錢。靠著這個賺錢的路子,亞倫迅速走上了發財之路。在他63歲去世時,亞倫留下的財富在當時的蘇聯是首屈一指的。

在猶太人眼裏,隻要能賺錢,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去做,不管金錢來自哪裏。猶太人一向把金錢當做世俗的上帝,他們認為在這個世界上,除了上帝之外,就隻有金錢最值得人尊敬和重視了。

猶太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跟他們的經曆有著很大的關係。猶太人怕窮,以窮為恥,貧窮的人就是愚蠢的人。所以,他們會玩命地工作,玩命地賺錢。在他們心目中,“偉人”的輪廓是,每天晚上能夠盡情暢快地享受豐富的晚餐,隻有既富有又懂得享受和具有生活情趣的人才最值得尊重。即使你是大名鼎鼎的學者,如果一貧如洗,他們也絕對看不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