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辦法,韶關是進出嶺南的必經之地,也是離此最近的地方。那裏屬我兩廣管轄,我湖廣軍隊要長期在韶關重兵駐守,這樣一旦衡州有事,我們也可以最快的速度來解圍。”錦天翻開大清疆域圖邊看邊說道。
“駐守韶關就交給末將吧”,藍玉廣說道。
錦天嗬嗬一笑道,“你得跟在我身邊,總督府百事待舉,本王離不開你。韶關守備到時再考慮人選,現下不急。”
康熙十三年,即公元1673元,吳三桂聯合三藩起兵反清。公元1676年吳三桂率軍至衡陽,果如當年錦天所料,吳三桂將衡陽作為向北進犯的大本營。並在衡州稱帝,改國號為‘周’。
吳三桂坐鎮衡陽以後,急於向北進攻,可是當年睿智的錦天設於韶關八萬精兵經郴州不斷騷擾衡州,拖住了吳三桂北進的步伐,也給了康熙皇帝喘息的時間。最終南北夾擊,平滅了曆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亂’。
錦天在清朝曆史的進程之中,再一次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此是後話。
此時的錦天,勘察完衡州的地形後,攜家眷繼續南進。這一日終於來到了故鄉東莞。平南王尚可喜早在袁崇煥故居之地等候。
兩位故交相見,自是十分親熱。自阿濟格叛亂,尚可喜助朝庭一舉平叛了阿濟格之亂後,尚可喜便回到廣東封地駐守。
尚可喜與吳三桂、耿精忠不同,他雖是三藩之一,但從阿濟格的教訓,他深知擁兵自重帶來的惡果。故在廣東他並不主持軍務,隻王府保留少量衛隊。
尚可喜已經連續六次上疏請辭,欲回遼東老家養老。但福臨素知他對大清忠心耿耿,廣東又在偏遠的大南方,天高皇帝遠,離開尚可喜這樣忠心耿耿的人鎮守實在可惜,故而福臨一再安撫、挽留尚可喜,命他繼續留守廣東。
此次錦天來就任兩廣總督之職,尚可喜並未放在心上。有錦天在,他正可放下擔子,安享晚年。錦天也素知尚可喜為人,故而兩人相交甚厚。
當錦天與尚可喜手牽手來到袁氏祖祠祭拜之時,身後卻有一雙陰霾的眼睛正虎視眈眈盯著他。此人便是尚可喜的長子尚之信。
對於錦天來兩廣,尚之信心裏最為不快。父親老邁,自己很快就能承襲平南王爵位,到那時,自己可是名符其實的廣東王啊!
可是錦天的到來,將自己的美夢全部打破,這令他極為反感。他暗暗下著決心“一定將此人趕出兩廣之境,否則將來平南王府形同虛設,有職無權!”
拜完祖祠,錦天與尚可喜同車返回廣州城。當晚,尚可喜設宴為錦天接風。席間錦天深情地言道,“自京城一別,老哥哥身體依然如此健碩,你我攜手,定能為兩廣百姓謀福啊。”
尚可喜搖頭歎道,“為百姓謀福之重任就全賴錦王爺,老夫年邁體衰,早已是力不從心了。”
尚之信聞言,起身向錦天敬了一杯道,“我父雖年老,但還有我這個兒子能助王爺建功立業。”錦天豪爽地一飲而盡道,“大公子英氣十足,將來必是國之良才。”
錦天繼續言道,“老哥哥駐守廣東,我放心,皇上亦放心。故而我欲將這督都府建在桂林,這樣老哥駐廣東,我駐廣西,我們同心治理兩廣。”
錦天此意本是出於替尚可喜考慮。他經營廣東多年,錦天不願一來上任便壓了朋友的風頭,故而提出此議。
尚可喜搖搖頭道,“錦王爺莫要多想,老夫確是想退隱而回鄉,對於權力之欲早已淡薄。王爺盡可在兩廣大展拳腳。老夫還要繼續上書向皇上請求告老呢。”
尚可喜一生共上疏十一次請求告老還鄉,他是一個真正淡薄名利之人。在清朝後來的曆史中,即便是三藩作亂,尚可喜也被清朝曆代君王所推崇。因為他忠,因為他無欲的高風亮節!
老子高風亮節,兒子卻權欲熏心!給他一生的清白英名抹了一個不小的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