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步步為營(2 / 2)

阿濟格急忙召來軍中將領,傳令大軍開拔直入北京城。這次他是下了豪賭,若朝中大臣反對,他就以兵強索攝政王的寶座。

大軍剛剛整頓好準備開拔,北京城的聖旨到了。順治帝福臨的聖旨要求阿濟格放下軍務,火速前往喀喇城迎多爾袞的靈柩進京。

莊妃給阿濟格下套兒了。這個套兒阿濟格想不鑽都不行!命他去喀喇城接多爾袞的靈柩入京,總不能將豐台的幾十萬大軍全部帶去吧迎接吧?

可是不帶著兵士,阿濟格卻也擔心他一旦離開,軍權就會被別人所取代。軍中多數效忠阿濟格將領皆反對阿濟格不去迎接多爾袞的靈柩。

阿濟格左思右想,覺得他不應該離開豐台大營。他命人向宮中回話,說自己悲傷過度加之偶感風寒,實難遠途跋涉,請朝中另派他人迎接多爾袞的靈柩入京。

阿濟格去與不去都中了莊妃的連環套兒!去,中了調虎離山之計,豐台的軍權將喪失;不去,滿朝文武皆暗中罵他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連親弟弟的靈柩都推辭不接,簡直是沒人味兒!這樣的人誰會支持他做攝政王?

莊妃的手腕兒太過厲害。對付阿濟格這樣的莽夫跟玩兒似的!不過雖然因阿濟格拒絕迎靈入京而喪失人心,但當下阿濟格的軍權未失,皇城仍處在極度的危險當中。

莊妃不敢大意,除抽調錦天五千鐵騎入京外,同時急調濟爾哈朗的鑲藍旗三萬餘步騎兵駐於紫禁城東、西直門處。

福臨六歲登基之時,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同是輔政叔王。多爾袞為人專擅,權力欲極強,濟爾哈朗卻一事當前,首先考慮如何明哲保身。

這種性情的差異,決定了濟爾哈朗在處理與多爾袞的關係時,總是一味退讓,甘居下風。順治四年,即公元1647年,由濟爾哈朗領銜,與其他王公聯名上書多爾袞,稱國家已經安定,享有升平,都是由於蒙受皇叔父攝政王的福澤,考慮到攝政王素有風疾,跪拜不便,請求在皇上麵前免於跪拜。

濟爾哈朗一再退讓,不惜阿諛奉承,固然為了避免矛盾,維護皇族內部的團結與統治集團的最高利益。

遷都北京後,他還率領諸王大臣主動要求在禮儀上,大幅度提高多爾袞的待遇。他做得應該算是足夠了。

但同時也助長了多爾袞的野心,促使他不斷以合法方式加強自己的權力。多爾袞先是稱叔父攝政王,接著稱皇叔父攝政王,又稱皇父攝政王,大權獨攬,專擅自恣。

濟爾哈朗雖一再隱忍退讓,卻沒能維護住自己的權位。多爾袞為了滿足多鐸的要求,還是不肯放過他。

當時,多爾袞的王府壯麗不亞於皇宮,卻以濟爾哈朗的王府超標為由,罷黜了他的輔政王,換上了多鐸。這種仗勢欺人、公然行私的行徑實在令濟爾哈朗恨之入骨,但卻也是畏於多爾袞的權勢,敢怒不敢言。

次年,又有人揭發他在皇太極死後,曾迎合兩黃旗,讚同立肅親王豪格為君。為此,他的爵位又被多爾袞降為郡王。

莊妃正是看到濟爾哈朗對多爾袞的痛骨之恨,很好地拉攏與利用了他。莊妃在多爾袞死後剛剛一天內便以福臨的旨意恢複了他親王的爵位。

紫禁城內有鼇拜的禁軍守衛,紫禁城外有濟爾哈朗的鑲藍旗左右呼應。再加上將入京勤王的錦郡王的五千鐵騎。京城基本處於莊妃的實際操控之中。

大清國又一次的權位之爭因多爾袞的突然暴死,悄悄地拉開了序幕。在這場皇權的爭奪中,誰也未曾想到,真正起到決定作用的卻是那位隻有區區五千鐵騎的錦郡王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