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吉卜力:理想主義的隕落(3)(1 / 1)

行業觀察

一位極富才華的年輕人,就這樣被關在了吉卜力門外。宮崎駿的話看似莫名其妙,卻說出了吉卜力後繼無人的原因。

在吉卜力,有野心、有才能的動畫導演(演出家)幾乎得不到曆練的機會。吉卜力對動畫師的要求極高。但這些動畫師隻是宮崎駿、高田勳等少數導演的意誌的執行工具,他們隻需埋頭鑽研畫功,滿足宮崎駿等人的要求。

吉卜力很少做電視動畫,可是電視動畫正是一個導演快速成長、鍛煉的重要渠道。一部動畫電影,有數十、上百的動畫師參與,但導演、助理導演、演出助手的位置,隻有寥寥數人。有才能的年輕人慕名加入吉卜力,卻發現隻能年複一年地將創作熱情投入到某個高度細分的領域,工作5年、10年卻沒畫過人物的動畫師大有人在。動畫師們像一顆顆閃亮的螺絲釘,而不想成為釘子的人,隻能離開。

《攻殼機動隊》的導演、動畫大師押井守曾諷刺吉卜力是“蘇聯”,而前任社長鈴木敏夫是“克格勃”。他這樣評價吉卜力的工作環境:“出色的人會非常出色,但底層的家夥們會很難翻身。”迪士尼2D動畫部門裁撤後,一位迪士尼的動畫師到日本求職,但他的職業技能已經固化,不能適應日本業界的需求。吉卜力的部分員工也麵臨同樣的困境:優越的生活氛圍、狹窄的技能和視野,一旦離開吉卜力大家庭,就會被殘酷的動畫業界吞沒。

吉卜力也有培養新人的研修生製度,但大環境不變,有才能的新人難以上位,紛紛出走。動畫師小西賢一(動畫研修生一期)、安藤雅司(動畫研修生二期)都離開了吉卜力。動畫導演村田和也(演出研修生一期,《鋼之煉金術師:歎息之丘的聖星》導演)、宮崎駿親自教導的高橋敦史(《青之驅魔師》劇場版導演)、宮地昌幸(《亡念之紮姆德》的導演)等,都沒有留在吉卜力。他們在出走之後,才有機會執導作品,大放異彩。

自己培養的人才外流,外來的人才也留不住。外聘導演望月智充、森田宏幸,都是結束一部影片合約,便轉身離開。導演近藤喜文曾被視為宮崎駿的繼任者,卻又英年早逝。目前,吉卜力的導演梯隊中,隻有米林宏昌(《借東西的阿麗埃蒂》導演)、宮崎吾郎(宮崎駿長子,《地海戰記》導演)等人,他們都不具備宮崎駿的影響力。

電影動畫的風險巨大,吉卜力不會貿然啟用新人導演。新人沒有試錯空間,這形成了人才的惡性循環。吉卜力這種僵硬固化的製作模式,最終形成了後繼無人的尷尬局麵。

火種:吉卜力會如何謝幕?

吉卜力從來不是日本動畫的拯救者。它也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吉卜力雖然在全球影迷心中有極高的地位,但由於一直遊離在主流之外,它對日本動畫行業的影響卻不大。假如吉卜力不再製作電影,除了影迷和媒體的短暫唏噓之外,日本動畫業並不會掀起任何波瀾。也許,這才是最令人悲傷的。

吉卜力的靈魂人物們都已垂垂老去。鈴木敏夫66歲,宮崎駿73歲,高田勳已是79歲高齡,他們又能堅持多久?痛則思變,但吉卜力進行大範圍改革的意義不大。假如真的改革人事製度,聘用臨時社員,製作電視動畫,與整個動畫業合流,跌跌撞撞地去迎合商業市場……自我革新不僅是艱難的,更意味著對昔日理想主義的背叛。那時,吉卜力的締造者們,不正是憑著固執的“職人”(日語,即手藝人)信念,才創造了業界神話嗎?

這是“後宮崎駿”時代,吉卜力所麵臨的哈姆雷特式的選擇:是為了生存融入時代,最終淪為平庸,變得麵目全非——或是在困境中堅守信念,直至難以為繼?

即使有一天吉卜力停止創作,甚至完全關閉,它的精神遺產也依然寶貴。它所秉持的理想主義的火把,或許暫時沒能傳遞下去,卻散落著點點火種。吉卜力的理念,以及對理念的堅持,在任何時代都有價值。也許,這些零星火焰,有天會在日本動畫界再次熊熊燃起。

結語

宮崎駿對自己一手締造的吉卜力的命運卻十分淡然。他不像迪士尼,或是手塚治蟲,有改變行業的野心,他隻是個本分的藝術家和電影工匠,不考慮商業與市場,埋頭打磨自己的作品。對宮崎駿來說,吉卜力已經完成了曆史使命,解散是理所當然的結局。

“未來很明確,吉卜力會解散的。”在2013年的紀錄片《夢與狂想的王國》中,宮崎駿這樣說道。“……這是不可避免的。”

“吉卜力是我從一架飛機的名字隨便取來的。它隻是個名字而已。”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