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然林經營。加強天然次生林幼、中齡林撫育和低效林改造,逐步調整用材林的樹種結構和林分結構,提高林木生長量和林分質量,縮短森林培育周期。低效林改造時,保留生長健壯的中、小徑林木,利用鄉土針葉樹種在林冠下或林窗、林中空地上進行大苗造林,誘導形成針闊混交林。對岩石裸露、土壤貧瘠的陡坡、山脊和石塘等伐後不易更新、容易引起嚴重沙化、風蝕的地塊,不準進行低效林改造。同時,采用合理的采伐、更新方式和封山育林措施,調整林分結構,改善林分質量,提高林分生長量。通過森林撫育和低強度擇伐等經營措施,調整和優化林分樹種結構、齡組結構、徑級結構和密度結構,逐步誘導天然次生林結構,以形成複層異齡針闊混交林,使森林生態係統的結構和功能更加穩定。
6、天然林利用。采用對環境影響小的森林采伐作業方式,盡量減少對森林資源和環境的破壞,包括林下植被(苔蘚、草本植物、灌木和幼樹等)、動物棲息地、水資源、森林腐殖質層等,減輕土壤壓實和水土流失,減輕保留木的損傷。伐區采伐剩餘物清理應考慮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地力的維持,注意保留藤條灌木資源。同時,在采伐作業前,要對保留的母樹和關鍵物種作出標記出來並加以保護。擇伐時每公頃應保留一定數量的母樹和大徑級老齡林木,並考慮老齡木的樹種搭配,使其成為天然更新的種源,也可以為一些野生動物和微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境。采伐時還要注意保留一定數量的具有袋腐、樹洞或巨大樹枝的活立木;腐爛程度不同的枯立木和倒木;動植物生存所依賴的關鍵物種,盡可能保留珍稀、珍貴樹種資源。
三、人工林培育策略
大力發展人工林是世界各國麵對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日益減少所采取的共同的、長期的林業發展戰略,因此人工林在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於人工林所選擇的造林樹種速生豐產,且經營強度高,與天然林相比,人工林的生產力水平高,人工林雖然麵積不大,但在木材總產量中占據較高的比重,因此把大力發展人工林作為解決21世紀木材需求的根本措施。
1、人工林規劃。考慮到造林對當地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造林應避免大麵積的人工純林,需要考慮將不同林種、森林類型、林齡、人工林與天然林相結合,合理布局,統籌規劃。在經營作業區內使樹種的組成、麵積配置和分布多樣化;合理組成林分結構,如天然林和人工林結合,不同林齡結合,不同樹種結合,人工純林與混交林結合,鄉土樹種與引進樹種結合等。
2、樹種選擇。正確的立地分類是關鍵,根據經營目標和立地分類信息,選擇適宜的樹種、種源和基因類型,其目的是取得最佳的經濟和生態效益。
3、優質壯苗。重視傳統育苗技術,包括裸根苗培育技術、容器苗培育技術、無性繁殖技術等,發展和研究生物製劑和稀土、菌根在育苗技術上的應用,培育優良的苗木,提高苗木質量極其抗病蟲害能力。
4、人工林經營管理。在造林地上保存非林木作物植被,改善生態穩定性、保持地表覆蓋和土壤肥力,盡可能采用人工除草方法,最大程度的降低化學除草劑對環境的影響。同時,樹種、種源和基因類型必須適合立地條件和經營實踐,建立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係統,盡量減少化學物質對森林的影響,有效推廣病蟲害的生物防治和綜合防治,加強森林的科學管理。
5、人工林利用。控製采伐的強度和采伐方式,形成合理的林分結構,以維持和長期發揮森林的生態和環境保護功能。同時注意采伐利用過程中對環境和土壤的影響,不斷調整經營措施和經營策略,實現人工林的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森林生態和環境效益。
作者簡介
李振國(1962-),男,黑龍江省樺川縣人,現從事營林生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