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公路施工建設中橋梁加固施工技術的運用研究
建築工程
作者:塗穎霞
[摘 要]先簡支後結構技術屬於在橋梁施工過程中的一種新型的技術,並且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推廣與應用。近些年,這種技術已經廣泛使用在橋梁建設等基礎的工程施工當中。在施工過程中,隻有更好的把握先簡支後結構施工中的技術要點,並且控製好施工質量,才能確保這種新型技術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質量控製;先簡支後結構;施工要點
中圖分類號:TU7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5-0116-01
近些年,我國的經濟水平不斷上升,城市化的水平也在不斷推進,為了使我國橋梁的施工技術有所提高,我國開始引進了先簡支後結構的施工工藝這也帶動了我國橋梁建築施工技術的發展,在橋梁建築施工中引進了許多新的技術形式。先簡支後結構技術就是近幾年才在國內開始使用的,它是一種新型的樁基礎施工工藝,未來將在國內進一步推廣和使用。這種技術的使用,可以減少施工中物力和人力的利用率,能夠顯著提高橋梁的承載力,從而使橋梁的穩定性和質量得到提高。
一、先簡支後結構有點的分析及施工的介紹
先簡支後結構技術,就是在建設橋梁時灌注樁成樁一定時間後,以事先預設在橋身內的注漿導管以及與之相連的樁側注漿閥、樁端,注入水泥漿,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加固樁端樁側土體,使單樁的承載力有所提高。運用這種方法的優勢在於:第一,將柱側的泥皮和柱底的沉渣進行加固;第二,通過壓密、劈裂、滲入以及注漿對柱側和柱底一定範圍的土體進行加固,使樁端的阻力和樁側的阻力有所增強。
二、施工要點
(一)先簡支後結構技術施工工藝
目前,後注漿技術的施工工藝種類比較多,可供施工者選擇。文章將對這幾中施工工藝分別作出介紹:第一種施工工藝可以將注漿室設置在孔,這種施工工藝需要將鋼筋籠下到柱底。在我國很少使用這種施工工藝,這種工藝的成本非常高。
第二種施工工藝,是在灌注樁的成孔內設置注漿管,將注漿管的下端設出漿口,其位置要比孔底高出三十到五十厘米,並且用橡膠模、膠帶或者塑料膜將其包住。在灌注混凝土之前,應當往孔底裏倒入塊石或者碎石,當碎石和塊石埋過漿口後再向其中灌注混凝土。這種工藝在國內使用和試驗的次數較多,可以有效的對柱底進行加固。但是,在運用此工藝時,應當注意常常會因為漿口堵塞最終導致注漿失敗。第三種施工工藝,可以將注漿管固定在鋼筋籠上,出漿口改用截流閥,並且將出漿口壓入柱底三十至五十厘米處。采用這種工藝,可以減少出漿口的截流閥,注漿的漿液也不會出現回流的現象,注漿的成功率較高,注漿效果非常穩定,並且效果顯著。所以,這種工藝的使用最廣泛。
(二)施工工藝要點
一般情況下,由壓力表、高壓膠管、貯漿鬥、單向閥等單個的設備組成一套完整的高壓注漿係統。
(三)製作注漿管
在製作注漿管過程中,一般用鋼管作為注漿管的材料,注漿管的結構一般由:上部帶絲扣接頭、端部花管以及中部直管組成。在花管段的側壁,根據梅花的形狀進行出漿水孔的設置,其孔徑一般為六厘米至七厘米。可以使用直徑在Φ25毫米至Φ30毫米的。在遇到超長樁時,應當將管內摩阻力對壓力的影響考慮在內,應當使用Φ30毫米至Φ38毫米的鋼管。要用橡膠模或者塑料膜將花管段包好,用鐵絲將其纏緊,以防滲漏。
(四)壓漿順序及壓漿時間
一般在成樁三天後,可以用清水將壓漿管道壓通,對埋深為10米的土層進行樁側壓漿;等到壓漿的漿液最終凝固後,再對20米處進行樁側壓漿,在最終漿液凝固後對柱底的卵石層壓漿,在淺部的漿液終凝後再進行深部的壓漿,這樣的方式可以保證灌漿量和深部灌漿壓力。
在注漿工藝中,壓水試驗是其中一個環節,它可以疏通並且預壓注漿通道,通過這種方式對注漿管的聯能性和可灌性進行檢測,為注漿做良好的準備工作。在注漿工藝中最後的環節就是注漿,在注漿的過程中,一定要控製好漿液水灰比、注漿壓力以及注漿水泥量這幾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