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傳統配電網與智能配電網的技術對比
在討論智能配電網與配電自動化係統的差異時,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智能電網與傳統電網的區別,可以總結為以下6個方麵:自治和自愈能力、防禦能力、電網兼容性、高效運營和管理、優質和友好性、電力交易的方便性。
自治和自愈能力是指電網維持自身穩定運行、評估薄弱環節和應對緊急狀態的能力。在智能電網中,電網將具備更強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恢複能力。防禦能力是指電網抵禦外部破壞的能力。外部破壞包括自然力、人為、恐怖主義、戰爭等因素。電網兼容性是指電力係統能夠開放性地兼容各種類型設備的能力。電網涉及的產業鏈較長,包括發電、燃料、環保、需求側、裝備製造等領域,因此,一個開放的、高兼容性的電網對於各產業的充分發育、增加就業崗位、促進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高效運營和管理是指電網提高設備利用率、減少線損、降低運營成本的能力。
3.1更高的供電可靠性:具有抵禦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的能力,能夠進行故障的智能處理,最大程度地減少配電網故障對用戶的影響;在主網停電時,應用分布式發電、可再生能源組成的微網係統保障重要用戶的供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愈。
3.2更優質的電能質量:利用先進的電力電子技術、電能質量在線監測和補償技術,實現電壓、無功的優化控製,保證電壓合格;實現對電能質量敏感設備的不間斷、高質量、連續性供電。
3.3更好的兼容性:支持在配電網接入大量的分布式發電單元、儲能裝置、可再生能源,與配電網實現無縫隙連接,實現/即插即用0,支持微網運行,有效地增加配電網運行的靈活性和對負荷供電的可靠性。
3.4.更強的互動能力:通過智能表計和用戶通信網絡,支持用戶需求響應,積極創造條件讓擁有分布式發電單元的用戶在用電高峰時向電網送電,為用戶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務,服務理念實現從以電力企業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的轉變。
3.5更高的電網資產利用率:實時、在線監測主要設備狀態,實施狀態檢修,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支持配電網快速仿真和模擬,合理控製潮流,降低損耗,充分利用係統容量;減少投資、減少設備折舊,使用戶獲得更廉價的電力。
3.6集成的可視化管理平台:實時采集配電網及其設備運行數據,實時運行數據與離線管理數據高度融合、深度集成,實現設備管理、檢修管理、停電管理以及用電管理的信息化,為運行人員提供高級分析和輔助決策的圖形界麵。
4、智能配電網的技術優勢
建設智能配電網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智能電網將使配電網從傳統的供方主導、單向供電、基本依賴人工管理的運營模式向用戶參與、潮流雙向流動、高度自動化的方向轉變,將產生越來越明顯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4.1實現配電網的最優運行,達到經濟高效。在應用先進的監控技術下,對運行狀況進行實時監控並優化管理,降低係統容載比並提高其負荷率,使係統容量能夠獲得充分利用,從而可以延緩或減少電網一次設備的投資,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2提供優質可靠電能,保障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智能配電網在保證供電可靠性的同時,還能夠為用戶提供滿足其特定需求的電能質量。
4.3推動新能源革命,促進環保與可持續發展。
結束語
配網電自動化是電力係統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其可以縮短停電時間和提高供可靠性。提高設備利用率和降低運行成本。提高運行管理水平和改善供電質量。它是推行電力商業化的現代化工具,有著廣闊的前景,在將來必然會得到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秦立軍,馬其燕.《智能配電網及其關鍵技術》,中國電力出版社.
[2]華曄.《談中國智能配電網》科技與生活,2010年第24期.
[3]趙江河.《智能配電網發展與研究》,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