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保護案例與技術創新
作者:齊君
摘要:朔州為著名的曆史重鎮。從曆史鏈條、文化體係中去梳理、認識,從而判定其曆史文化價值,有利於古城的保護與更新。
關鍵詞:馬邑城;朔州城;鄯陽城;軍事;城池;曆史風貌
Abstract:ShuoZhou is a famous historic town. This article researched the town from its historical、cultural system of chain, thus judged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for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the old city.
Key words:mayicity;shuozhoucity;shanyangcity;military;the city;he historic style
中圖分類號:K0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1)-68(5)
朔州具有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曆史。有史記載以來,樓煩、馬邑、鄯陽、朔州、招遠、陰館等稱謂頻見於古籍。從秦朝大將蒙恬築城養馬的馬邑城開始,蒙恬北擊匈奴、韓信被困馬邑、北魏發跡建國、劉武周稱帝、尉遲恭舉義、楊家將抗遼等一係列重大曆史事件,將這座邊塞重鎮推向曆史舞台,曆史上曾有匈奴、鮮卑、女真、契丹、突厥、蒙古、滿族等10餘個少數民族在此遊牧、征戰、交流、融合。在這條戰爭主線上的少許和平時段,出現了遼代木塔、金代崇福寺、淨土寺等宗教建築,在大慈大悲的背影裏,蕩盡征戰的塵埃,融合成一派祥和的光明。古戰場與佛宮寺、殺戮與慈悲、戾氣與祥和,所有忠烈、英勇、虔誠、寧靜,都積澱為中華民族的文化進步。
山水環境特征:朔州,地處晉北桑幹河流域。襟山帶水,遙控長城,外連大漠。扼雁門關隘,四塞為固,古墩野戍。背居延而麵燕京,右偏關而左雁門,南峙寧武,居三關之中。
自然環境特征:夏商時期朔州一帶是遊牧民族的天然牧場,在漫長的歲月中,連年的戰火使牧場不再茂盛,土地變得貧瘠。舊《朔州誌》詩雲,“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六月雨過山頭雪,遍地狂風起黃沙”。這是朔州1000年來荒涼情景的真實寫照。
1 古城變遷
1.1建製變遷
朔州古城位於桑幹河上遊支流——恢河與七裏河兩河交彙處的西岸,恢河北岸階地上,西、北、南由群山環抱,中間是丘陵,東麵是廣闊的桑幹河平原。自古以來,桑幹河的源流地區就是遊牧民族聚居的場所和與漢民族接觸的地區,是漠北遊牧民族向中原發展的必經之地。秦朝(前215)築城養馬,故名馬邑。北魏建都平城(大同)後,馬邑為畿內地,北齊天保元年(550)置朔州。北魏以降至明清,因唐王朝一改隋代修築長城的防禦方式而采用大修邊城的政策,故從唐初起就在蔚、朔、忻、代等北方邊州修築邊關軍鎮。唐、五代、遼、金、元時期均稱鄯陽縣,明清稱朔州。
朔州從秦朝(前215)築城距今已有2200年曆史,即使從元末的鄯陽古城算起,至今也有600多年的曆史。
1.2人口變遷
朔州地處雁門關外,曆代多為邊陲要塞,天災戰禍不絕。唐天寶元年(742)領鄯陽、馬邑二縣5493戶,唐乾元元年(758)降為1257戶。《金史·地理誌》載,西京路朔州有44890戶,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1525戶。嘉慶二十五年(1820),朔州人口107200人,當時有10萬州城之稱。從唐天寶元年(742)到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由於兵荒災害,人口增長速度非常緩慢。
1.3傳統商業變遷
古代朔州城商業不盛。據《漢書》記載:“匈奴自單於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漢使馬邑人聶翁壹間闌出物,與匈奴交易”。明、清以來商業店鋪逐漸增多,初有“太穀社”、“壽陽社”,後以忻、崞兩縣人為主,經營雜貨業、土布業及酒坊、紙行、糧店、鐵行、染行等。由於城市主要為軍事職能,且天災人禍,物產匱乏,所以商業的集聚程度和流通程度較低。
1.4城池格局變遷
從秦馬邑土城始,古城基周長7公裏。曆經建置變遷,北齊天保八年(557)朔州治所移馬邑故城。五世紀末北魏將首都遷至洛陽後,六世紀初桑幹河流域衰落下去。元至正末年(1366)因兵少城闊不易防守,始取故馬邑城東南一隅夯築新城。(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