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兵道無非人道(1 / 1)

兵道無非人道

專欄

作者:劉波

孫子在《兵法》中講:善戰者,能擇人而任勢,如轉木石,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對於“勢”的方圓安危都能敏察善用,乃是一個成熟的將帥必須的素質。因此,我們想到孔子所謂: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權”乃是一個非常高級的人生狀態,他不同於今天一般人所謂的“權謀”、“善變”,乃是通於大道之後的一種因勢利導。《孫子兵法》講:勇怯,勢也,強弱,形也。這句被司馬遷引用的話,說透了天下萬事萬物形勢變幻的無常。此時為強,轉瞬之間已為弱者,此地為勇,轉瞬之間已為懦夫。這已為古今中外無數事例所證明。就如生活中的“無君子不養小人”而言,君子小人也是一組相對概念,你一味做君子,對方也樂得一直做小人。天下小人無不是一些願意做君子的人“養”大的。

“守其不攻,攻其不守,神乎為敵司命”,我們看許多運籌帷幄的大將,對於未來戰場的變化,完全在自己的妙算當中。看一看智者用兵,完全是高手博弈,舉重若輕。而一切克敵製勝的關鍵,少不了“形人而我無形”。逼迫對手現形,而盡量隱藏自己,令對方無從用智用力用防。《古文觀止》開篇《鄭伯克段》的故事中,鄭莊公就是對於弟弟的野心不動聲色,反而投其所好,讓弟弟的驕縱完全發出來,然後一舉殲滅,許多近臣都不明就裏。殊不知莊公正是“形人而我無形”。

孫子進一步講:兵形象水。可以避高趨下,避實擊虛。兵無常勢如水無常形。這一番論述,與老子在《道德經》裏麵的闡述何其相似乃爾。老子講“上善若水”,也是從水善於居卑處微,無處不在、無物不需而又無所爭競的品質而言。古代戰場上,可能有無數高明的陣法,但還沒有聽說過不可破解的陣法,高明的將帥,一定是能因時因勢自由變化的。這也是老子“陰柔進取”的本質。剛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毛主席對敵采用的遊擊戰法,也是“兵形象水”的高妙運用。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令敵人疲於應付,始終處於明處,而我始終處在暗處,化敵人為有形而我無形。

孫子在豐富戰場經驗的基礎上,通過細致觀察和深入感悟,總結出戰場百態: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常常一大段,盡道戰場現象和本質之間的關聯,慎思明辨,孫子可謂能事畢矣。在上古冷兵器時代,一個統兵之將,對於形勢、敵我、天地等等大方麵需要了解,也需要對具體戰場的瞬息變化有敏銳的察覺和因應。當然,兵書上所講的道理,又不可以一一執著其事,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得出其不意的效果。三國時期華容道曹操正是因為熟知兵書,這些一般道理他都了然於胸,但他恰恰認為諸葛亮、周瑜也會了解這些常識,所以他就更進一步,反而又回到原點。三思而後行,再,斯可矣。《論語》中的這段話,糾正我們的一個誤解,一件事經過三思,往往又回到原點,其實,孔夫子主張一件事經過正、反兩方麵考慮就行了——“再”,斯可矣。

《孫子兵法》作為一部古代經典,除去講用兵之道之外,也包含著做人做事的道理,一個人苟能知天命、盡人事,能通人道,則兵道亦在其中矣。

責任編輯 張向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