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被技術凝固的視角(1 / 3)

被技術凝固的視角

30+

作者:裴燕

古代繪畫大師們使用了光學器材如凹麵鏡、透鏡等來完成他們的作品,那些栩栩如生的效果,可能隻是描摹的結果——他們“作弊”了。

繼盧西安·弗洛伊德於2011年離世之後,最具影響力的英國在世藝術家頭銜最近落在了大衛·霍克尼的身上。作為二戰後最具創造力的藝術家之一,他涉足於繪畫、攝影、舞台設計領域,聲望聞名遐邇。年逾70的霍克尼目前仍活躍於世界藝術舞台,對新事物非常敏感,從傳真機、複印機到最新的使用iPhone和iPad作畫,他的作品中總是不乏新興科技的元素。然而在作品之外,他對科技的好奇與探究也為他帶來頗多爭議,這主要是因為他在21世紀初時提出的一個“假說”,驚世駭俗到足以顛覆400年的西方繪畫史。

重新發現繪畫大師的失傳技藝

西方古典繪畫大師們作品以精妙和栩栩如生的畫麵著稱於世,成為令後人景仰膜拜的經典。麵對這一連串在藝術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凡·艾克、卡拉瓦喬、維米爾、委拉斯貴茲、安格爾……和他們精美絕倫的作品,你可曾懷疑過他們令人讚歎的技藝來自何處?同為畫家的大衛·霍克尼認為他發現了這些傳世名作所隱藏的秘密,在他2001年出版的《隱秘的知識——重新發現西方繪畫大師的失傳技藝》猶如扔向這些絕世經典的一個炸彈,令世人震驚。他在書中指出,古代繪畫大師們,包括一些非常著名的大師,使用了光學器材如凹麵鏡、透鏡等來完成他們的作品。他們有可能隻是通過光學投影的方式完成了精確的畫麵。換句話說,那些栩栩如生的效果,可能隻是描摹的結果——他們“作弊”了。

大衛·霍克尼的懷疑始自一次19世紀法國著名肖像畫家安格爾的展覽,在被那些作品深深打動的同時,他也注意到這些作品的尺寸:“印象最深的是整幅畫那麼小,非常非常小,真的。這麼小的畫幅隻夠我畫一個人頭,你作畫時肯定要選擇合適的大小,比這些畫要大。”其實這個問題也是許多觀眾在觀賞古代大師作品裏會產生的一個重要觀感,如此小的方寸之間竟然可以描繪出那麼精確的圖像和比例。在霍克尼看來,這些畫幾乎達到了接近照片的程度,而當他把這些作品在複印機上放大時,他注意到了作品中線條勾勒的痕跡,竟然與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作品有相似之處。後者眾所周知的一個創作方式就是用幻燈機把一張照片進行投影再描繪輪廓,“憑著一種直覺,我開始懷疑,他是不是用過投影器?”

霍克尼由此開始了對這個問題的追問,他在自己的工作室裏製作了一麵作品牆,按時間順序把幾個世紀以來的上百張繪畫的彩印件釘在一麵牆上,最後發現了一個時間點:1420年。“越過這個一切就都大不一樣了”,歐洲繪畫從這一個時間點上產生了一次飛越,而對此普遍的解釋是:“每個人的繪畫水平都突然提高了。”這個解釋聽起來當然並不能使霍克尼滿意。

霍克尼在這些作品中發現了強烈的光影效果,無論是意大利佛羅倫薩布朗卡齊教堂中1471年的壁畫,還是尼德蘭畫家凡·艾克的肖像作品中。陽光照在臉上都是很重要的線索。在凡·艾克的作品如《戴紅頭巾的青年男子》中,“看看這些深深的黑影,縮小的瞳孔,說明他們正坐在很強的光下。”而且這些肖像繪畫的尺寸很小,也差不多是一樣大,隻有30厘米見方,凡·艾克在這麼小的尺寸上描繪的畫作之細密精美超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