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鋼琴驕子張昊辰的“生活觀”(1 / 3)

鋼琴驕子張昊辰的“生活觀”

采訪

作者:胡越菲

2015年5月31日,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張昊辰與北德廣播交響樂團合作演奏了舒曼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在音樂會的前一天,上海交響樂團會員俱樂部組織了一場“大師不在台上——與張昊辰‘一頁上海’”的小型樂迷活動。於是,我第一次以“樂迷”的身份,近距離接觸了這位年輕的90後鋼琴家。

在上海陝西南路的“漢源會”書吧,十多位樂迷朋友們安靜地圍坐在一起,大屏幕上放著張昊辰小時候演出的照片,主持人李蓓以此打開了張昊辰的話匣子。五歲在上海舉行個人獨奏會,十一歲時在十六天內就把肖邦的全套練習曲彈了下來;十二歲首次參加國際鋼琴比賽,成為第四屆柴科夫斯基國際青少年音樂比賽史上最年輕的第一名獲得者;十五歲即被美國科蒂斯音樂學院錄取,十九歲在號稱世界上“最難鋼琴比賽”的範·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中拔得頭籌,成為該比賽曆屆冠軍中的第一位中國人。這樣的“天才鋼琴家”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呢?談起這些過往的成就,張昊辰輕描淡寫地說道,那隻是因為他對鋼琴的興趣,而興趣也是天賦的一部分。

範·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無疑是張昊辰人生中的轉折點。回憶起當年比賽的情形,張昊辰深有感觸:“這個比賽的特點是它的曲目量是世界四大鋼琴比賽中最大的,總共加起來差不多要四個半小時,決賽分一個小時的獨奏會和兩個協奏曲,不像一般的比賽那樣,單單一到兩個協奏曲就是決賽了。”範·克萊本比賽給選手的壓力相當大,“它的淘汰率是很驚人的,因為它最後隻允許三十個人進入決賽圈,所以可能從上一輪的一百五十個人一下子就刷到三十個人了”。然後,比賽的攝製組會跟著每一位選手拍攝紀錄片,包括選手和指揮的排練、和室內樂的重奏等等。“而且不但是拍攝,還是網絡現場直播,所有人都可以即時地在網絡上看到,沒有辦法進行後期剪輯,”張昊辰有點自嘲地說,“一開始我完全沒有這個概念,穿了個T恤、短褲就去排練了,一打開門,攝像機就對著我,很恐怖。”

張昊辰告訴大家,由於範·克萊本比賽是以培養演奏家為目的的,“所以它會故意給你很多挑戰,培養你的心理素質”。到了決賽時,主辦方會想方設法“刁難”選手,“首先它會把你的抽簽順序打亂,然後它會讓你今天是一個獨奏會,明天上午是一個協奏曲,或者下午一個協奏曲,傍晚一個獨奏會,等等,以此來訓練一個獨奏家的現場掌控能力”。讓張昊辰感到欣慰的是,範 克萊本是世界四大鋼琴比賽中,最早實行比賽結束後三年演出合同的,“它不是比賽完了以後就不管你了,而是正兒八經地把你當成職業演奏家,保障你在比賽後三年內的所有演出。我覺得它並不想培養出一個第一名,而是想培養出一個真正的演奏家”。

參加比賽,壓力是無法避免的,不過張昊辰有一個特別的減壓方式,那就是喜歡在自己年齡最小的時候去參加比賽。“這樣會沒有太大壓力,就是抱著給自己多一點經曆的想法,我覺得我給自己減壓的方式還是挺成功的。”他得意地說道。“不要太看重結果,否則它會限製你在賽場上的發揮,尤其是對音樂這樣的東西,競爭心態還是少一點為好。”言談之間,張昊辰有著他同齡人所沒有的內斂與深思熟慮,也許正因為這樣良好、成熟的心態,他才能取得範 克萊本比賽最後的成功。

2005年,十五歲的張昊辰去了美國科蒂斯音樂學院,跟隨名師格拉夫曼學習。根據統計,科蒂斯是全美錄取率最低的高等學府,隻有2.5%的招生率,比哈佛大學的5%還低,所以能考進去非常不容易。在張昊辰看來,格拉夫曼的教學風格是很典型的美國開放式教學。“他不會有一個係統來告訴你應該怎麼做,他告訴你的那些建議也不具有係統性,是任何一個地方出來的孩子都能夠適應的那種。他完全是因材施教,他不會去破壞你原本的性格,用自己很強的性格來影響你。”有很強係統性的成功教師,他成功的學生往往和他的演奏風格很像,或者在這些學生的身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老師的印跡,“但是在格拉夫曼那裏就沒有,他的每一個學生都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