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嗬護童年:兒童教育的現代立場(2 / 2)

現如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被包裝得時尚帥氣的孩子,在電視熒屏上搔首弄姿,滿嘴唱著成人的愛情歌曲,成為大眾娛樂的工具;在一些商業廣告中,時常有毫無識別能力的兒童操著成人化的語言,向觀眾賣力推銷五花八門的產品,嚴重扭曲了未成年人的形象;在現實生活中,更有大批青少年沉迷於虛擬莫測的網絡世界而不能自拔……毋庸置疑,現在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時代的孩子都“見多識廣”,孩子們或許並不明白,當他們被來自成人世界的信息包圍時,也就離他們被逐出兒童樂園不遠了。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狄更斯的這句名言可以很好地闡釋我們當下的社會:現代人用聰明和智慧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享受著高度的自由,但也正是這些電光聲色的高科技產品,猶如一把“雙刃劍”,讓現代人陷入了電子傳播的困境。

由此,波茲曼不無悲觀地說:“長遠來看,童年一定會成為當今科技發展的犧牲品。”

三、還童年本色

童年在消逝,這多少是一個讓人沮喪的事情。麵對漸漸逝去的童年,波茲曼的悲觀與其說是對造成童年消逝的傳播環境的無奈,不如說是對當今孩童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的憂慮。盡管有人對他童年理論的冗長、片麵提出質疑,但其對當下社會的警示作用無疑是意味深長的。

從兒童教育的角度看,童年作為一種時間性的存在是客觀的,即它的消逝由於時間的單向運動是必然會發生的,任何人也抵擋不了,真正讓人們扼腕歎息的絕不是這種客觀時間的逝去,而是孩子在社會不良風氣浸淫之下的過於成人化的思維模式和處事方式,以及兒童特有的童真、童趣和童心的丟失。

有人說,一個時代的營養物質決定了一代人的體格狀況,一代人的兒童遊戲文化生活造就一代人的精神品質。童年文化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精神營養。在大家的記憶裏,自己孩提時的物質條件和社會環境遠沒有現在這樣優越,沒有iPad,沒有網絡遊戲,甚至連電視也沒有,但依然覺得精神上很快樂—因為那時的孩子有一顆純潔的心,有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丟手絹、捉迷藏、捉特務、跳房子等“兒童遊戲”;有春天去草地裏放風箏,夏天下河捕魚、爬樹掏鳥窩,秋天去摘野果,冬天到山上打雪仗等無窮無盡的趣事……

然而,現在的情形則大不相同。在分數至上的應試教育思想指引下,大人們整天把孩子圍困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裏,逼著孩子加班加點,大搞題海戰術,漠視了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自然規律,扼殺了童真的天性。曾有人這樣描述中國式的“包辦教育”:孩子5歲,報少年宮;7歲,報奧數班;15歲,報重點中學;18歲,報高考突擊班;23歲,報公務員……為了出人頭地,孩子們在父母定製好了的軌道上按部就班地成長,早早地被剝奪了本應屬於童年的快樂和自由。

說實話,當前的某些教育既沒能讓孩子們享受到作為兒童應有的悠然與快樂,也未能成功地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質,自然也就失去了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為他們的幸福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礎。殊不知,正視童年、尊重童年、嗬護童年,遵循兒童的自然本性,讓每個孩子充分經曆並擁有獨立、純真、快樂的生活,這正是現代教育必須堅守的立場,也是現代教育的應有之義。

總而言之,是傳播媒介的影響也好,是社會風氣的教化也罷,美麗的童年歸根結底需要每個人的傾情付出和悉心嗬護。誠如波茲曼所言,“兒童是我們發送給一個我們看不見的時代的活生生的信息”。兒童的情形,便是將來的命運;嗬護童年,便是成全我們的未來。

(作者單位:浙江省瑞安市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