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咱們住的不就是蒙古包麼。”
那個蒙古大叔聞言笑了起來。“今晚你看到的這些蒙古包,以及那些個表演,還有那些個吃的東西,都是政府為了賺錢包裝出來的。他們想要給旅遊的人展現草原生活,弄得不倫不類,我們蒙古人原來不是這樣生活的。在這裏還沒有被開發之前,我們逐水草而居,終年都在遷徙,自由自在的嘛。現在不行了,名義上為了保護草原,實際上為了發展工業,政府給修了福利房,讓我們定居了下來了。”
這話讓我有些感慨。在我們老家那裏,鄉村的生活也已經不是二十年前的模樣,農村人都出來打工了,農耕文明近些年來消失得特別迅速,以前人們都是自給自足,生活節奏很慢很慢。而今即便最偏僻的角落,商業的觸角也已經伸了進去,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徹底改變。現在每年回去,都有家已不是原來那個家的感觸。
到了草原之後才發現原來在中國這片大地上,家園的消失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要說生活的水平嘛,現在是要比二十年前要高出了不少。”蒙古大叔繼續說,“大家都安定了嘛,不像以前那樣一年四處跑,掙得也比以前多了。看上去是個好事,但就是越來越覺得生活沒有了味道,沒啥幸福感了。”
我有些好奇,問為什麼。
他笑著給了一個頗有些哲理的回答:“幸福不是豐衣足食,而是活得自在嘛。”
“您現在挺自在的啊,開這麼大一場子,自己當老板,錢也不少掙,還不自在麼。”
“簡單地打個比方吧,就像娶媳婦一樣,你明明愛的是一個能歌善舞的姑娘,父母非要你娶一個家庭條件好卻性格沉悶的,你又不能不接受他們的安排娶了她,你說你還能自在不。”
說完自顧自哈哈笑了起來。因為有人叫他,蒙古大叔先走了。
然後天宇爸說起了白天去的那個普會寺。當年為了安撫準噶爾,康熙帝把藍齊兒格格嫁去和親。後來他又把準噶爾消滅了,親手讓藍齊兒格格和她八歲的孩子成了孤兒寡母。說以前一直覺得康熙失敗,身為人間至尊,連自己心愛的女兒都保護不了。後來隨著年歲增長,明白好些事情不是人力所能左右,漸漸能夠體會到當初康熙的艱難。
雖不太明白他要表達什麼意思,但很顯然不會無緣無故跟我說這些。我專心地聽著,努力嚐試著去理解,可惜悟性不夠。康熙嫁女兒的事太遙遠,作為女兒父親的感受也無法想象,我連媳婦的事都沒有搞定呢。
我們碰了一下,喝了一口酒。他撕了一塊牛肉幹給我。在空曠的草原冬夜,滿天星光掩映下,凜冽寒風中,篝火旁就著牛肉幹喝二鍋頭,別有一番況味。
喝了一口酒之後,他繼續說了下去:“我們做父母的,不盼望兒女能有多大出息,平平安安的過一輩子就好。當初天宇選擇留在北京,我其實不大同意。但她媽媽堅決支持,說孩子在外麵闖闖,對她今後有好處,我們不可能照顧她一輩子。現在看來,她媽媽是對了,她如今這麼獨立,沒有我們的幫助,也能很好地生活。”
“叔,天宇很優秀的。”我笑了笑。
他也笑了笑,對自己女兒的優秀表示了默認:“你們在北京的,都是有夢想、有闖勁的人。但北京好是好,就是生活壓力太大了,我聽天宇說你也還沒有買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