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貿區的戰略拚圖
熱點問題
作者:畢夫
作為對外貿易的升級版,中國自由貿易區(FTA)在頂層設計力量的強勢推動下正給人們製造浮想聯翩的空間。以“一帶一路”為動脈,從周邊國家開始擴散,形成中心開花與四麵爆破,未來打上中國標簽的FTA將輻射至全球經濟版圖的各個方位與角落,其背後所倚靠的不隻是中國經濟36年改革所沉積下來的巨大能量,還有持續對外開放所積攢下來的浩瀚人脈與廣闊市場。
國際潮流下的抉擇
由於多重因素的糾結,最近10年來世界貿易組織所推動的多哈回合多邊貿易談判進展十分緩慢,而為了拓展出口市場,許多國家開始將貿易政策的重心轉移到謀求和推動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議(FTA)上來。根據世貿組織的統計,截至目前,全球已有320多個FTA或ECA生效實施,而經由FTA協議所進行的跨國貿易,已超過全球貿易總額的50%。另據統計,最近10年,亞太地區雙邊自由貿易區從原先的70個猛增到目前的132個,另還有75個自貿協定正處於談判之中。麵對著漸成滾滾潮流的FTA,任何一個國家如果置身事外,就有可能被邊緣化的危險。
對於中國而言,積極參與到全球FTA的談判陣營之中,有著更為迫切的自身訴求。依靠著土地、勞動力等要素稟賦的傳統優勢,中國一躍而成全球最大的出口國,“中國製造”在全球各個角落進行著無所不在的滲透,同時出口讓中國收獲到了高達4萬億美元的外彙儲備。然而,在巨大的外彙儲備如今成為一種“負擔”的同時,中國更麵臨著來自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各個層麵的貿易製裁,乃至連續10多年中國成為全球諸國反傾銷的最主要靶心,企業國際化之路異常艱辛。而要有效規避和削減各種貿易摩擦的風險,就必須通過雙邊或多變自貿協定的談判培養出相對寬鬆的貿易環境。
進一步分析還可以發現,身處亞太地區,中國在FTA層麵所麵臨的競爭性挑戰不可小覷。眾所周知,美國目前正在積極推動“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夥伴協定”(TPP),而且參與TPP談判的12個國家基本上處於中國的周邊。另外,美國還與歐盟展開了“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的談判,以最終建立美歐自由貿易區。誰都知道,TPP是美國“重返亞洲”和實現“亞洲再平衡”的重大戰略,而且將中國排除在外,其主要目的就是遏製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如果TPP和TTIP一旦建成,基於美歐之間特殊的政治與軍事聯盟關係,雙方針對亞洲各國的政策協調程度無疑會明顯加強。在這種情況下,亞太地區許多國家隨美國而動的代入感就會進一步強化,到時中國就麵臨著被隔離的風險。顯然,中國必須在亞太地區尋求自貿區的重大突破,以防止自己陷入被動,並最終取得地緣政治上的主動權。
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在建自貿區20個,涉及3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已簽署自貿協定和完成實質性談判的14個,涉及22個國家和地區;正在談判的自貿協定6個,涉及21個國家,分別是中國與海灣合作委員會(GCC)、斯裏蘭卡和挪威的自貿協定,以及即將落地的中日韓自貿協定、《區域全麵經濟合作夥伴關係》(RCEP)協定等。
其中,中韓FTA的實質性談判已經宣布結束,2015年中韓FTA協議開始生效,中韓自貿區的談判進程與成果超過了外界的想象。比較發現,中韓自貿區是中國迄今為止涉及貿易額最大、綜合水平最高的自貿區,也是我國迄今涉及領域最廣、內容最為豐富的自貿區。資料顯示,中韓FTA啟動後,涉及兩國產品稅目的90%,貿易額的85%將逐步取消關稅壁壘,中國GDP因此將增長1-2%,韓國增長2-3%,中韓國有望形成一個人口高達13.5億、GDP高達11萬億美元的共同市場。
對於中國來說,中韓FTA隻是在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過程中邁出的關鍵一步。分析發現,在中韓自貿協定包含的11個規則領域中,首次涉及到競爭政策與環境保護等敏感問題,再加之在投資服務貿易領域首開負麵清單談判,表明了中國在有意提升雙邊FTA質量的同時進一步敞開了胸懷。以競爭政策為例,作為轉型經濟體,中國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特殊作用,因此,長期以來競爭政策是我國經貿領域談判的難點,中國政府在談判過程中往往采取回避政策,但中韓FTA中能夠在此議題上實現第一次破局,無疑彰顯了中國政府的開放態度,也為接下來中日韓三國自貿協定談判的深入甚至可能走進TPP作好了一個鋪墊。
全力助推GCEP
RCEP由兩年前在第21屆東盟峰會上東盟10國領導人提出,並很快得到了6個國家(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積極相應,由此形成了“10+6”FTA組建方式。跟蹤發現,從2013年文萊首輪談判至今,RCEP在過去兩年時間內先後進行了六論談判。按照計劃,RCEP將於2015年底正式完成所有實質性的談判。
RCEP之所以選擇10+6的方式,主要是東盟10國與6國分別達成了自由貿易協定(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共同與東盟簽署的一份自貿協定),即所謂的5個“10+1”FTA;另外,中國—新加坡、中國—韓國、中國—澳大利亞、中國大陸與港、澳、台,以及日本—菲律賓等都簽署了雙邊自貿協定或有關地區間的自貿安排。這樣,10國在與6國就RCEP進行雙邊談判時所存在的分歧要小得多,彼此就市場開放達成一致的概率就會大幅提升,進而有利於加快RCEP的進程。
參與並推動RCEP的談判完全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繼中韓FTA之後,RCEP將成為我國參與談判的最大規模的自貿區,參與談判的16國成員不僅經濟體量大,是我國重要的經貿夥伴,而且是東亞生產網絡和全球價值鏈合作的重要夥伴。資料顯示,2014年,我國與15個RCEP成員的進出口額超過1.5萬億美元,占當年我國外貿總額的31.2%。另外,中國已連續6年為東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因此,RCEP一旦建成,對於中國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爭取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重構的主動權和提高抵禦國際經濟風險能力都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