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空間流動性探究
設計學
作者:王華清 李建萍
【內容摘要】文章通過對建築空間流動性的探討,說明人們對生活的追求正在從低級生理需求向高級的自我實現需求不斷的攀登。流動性空間改變了以往認為建築空間僅僅是功能需要的單一理念,其象征的是時代的特征、技術的進步和人文情趣的追求。流動性建築空間正悄然進入我們的生活,改變著傳統的觀念和生活方式。
【關鍵詞】建築 空間 流動性
一、建築空間的流動性特征
在我國,建築空間流動性一詞很早就有明確的記載,如《園冶》一書中的“借景”“虛實互補”“天人合一”等詞語就是對流動性空間的詮釋和設計理念的參透。我國建築空間十分注重環境與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自然、人與建築達到天人合一、相生相克的儒道哲學理念。建築空間的流動性主要的特點就是隔而不離的中庸思想。
(一)建築空間的隔而不離
建築空間的隔而不離就是將空間劃分為若幹個空間形式,但相互有存在著聯係。例如,園林空間建築往往會在建築牆麵上開設一些圓形、方形、菱形以及其他不規則形狀的窗口以用來借景,使本是獨立的不同空間,如同刻意的分開重組在同一空間內。這種借景的設計手法源遠流長,是我國園林建築流動性的重要設計手段。這樣的園林建築空間具有了隔而不離的特點,相互分割卻又是處在同一個空間中。
(二)建築空間的相互貫通性
上世紀20年代,德國建築師密斯·凡·德·羅提出把空間從封閉牆體中解放出來,建築內側與外側相互貫通作用而形成空間,即建築空間的相互貫通性。
建築空間中的相互貫通性的建築特點在日本的建築中體現的比較明顯。從日本的建築空間可以看出,其居住空間內部比較空曠,家具擺設也比較簡單,流動性很大。睡覺的榻榻米可以隨時收起,而房間之間的隔離僅靠可以活動的移動拉門或屏風來隔開,使得空間的轉變更加方便。每個空間都可以相互貫通在一起,空間的界限也可以隨時發生改變,空間形式可以隨意、連續地流動。日本的建築內部空間大多沿用這種空間流動性特點的處理手法,使各個建築空間更加相互貫通和流動。
(三)建築空間的組合互補性
建築空間作為一個建築的單體,有其自身的建築魅力,但是一個建築要想具有時代性和生命力必須與其周圍的環境、周圍的建築具有互補重生的意義。
建築的互補性表現在建築自身特性要與其他建築具有統一性,這是一種辯證之同一觀念,意為既要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又要能夠突出建築本身的精神麵貌。如北京的四合院,是多個建築單體的規則組合,利用建築空間相互貫通、組合互補、高低錯落等形式來體現建築的設計特點。
二、建築表皮的流動性特征
隨著符號學引入建築設計理論,表皮被認為是建築形式設計中的重要環節之一。融合建築的結構要素創造出具有結構表現力的表皮形式,是建築設計師不可回避的問題。建築的外觀要表達出建築的情感,並傳遞給人們直接或間接體驗,因此建築的表皮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體現作用。
(一)表皮形態特征的流動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建築設計也在不斷的創新和變革,原有的靜止建築越來越朝著附有時代氣息的流動性建築發展。除了傳統的空間要素外,設計師在設計之初對建築表皮的流動性研究也在發生著變化。永久性、牢固性不再是建築外立麵的傳達語言。現代建築更多的是傳達一種時代性和高速性的特征,利用新型材料和技術手段,建築的形態呈現出一種輕盈的並富有動感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