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經濟“新棋局”
當代聲音
作者:本刊評論員
貴州被納入長江經濟帶規劃的消息公開時,在社會上曾引起較大關注。作為西南不沿江不沿海不沿邊省份,貴州未來發展能與長江流域整體規劃緊密聯係起來,確實是中國區域發展戰略中的一件大事,更是貴州發展外向型經濟、擺脫地域弱勢的重大機遇。
4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重慶主持召開座談會,研究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包括貴州在內的11個長江經濟帶覆蓋省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彙報了各自的思考和建議。至此,從之前學界討論到國家戰略部署,長江經濟帶建設構想邁進又一個新階段。
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舉措,長江經濟帶建設承載著優化中國經濟戰略布局的重大責任,特別是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麵前,增強協調性、整體性但又不失地方特殊性,應該是長江經濟帶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必須要考慮的發展基調。“沿海與中西部相互支撐、良性互動”是長江經濟帶這個“新棋局”的關鍵戰略目標,把長三角這個重要經濟增長極與“經濟發展回旋餘地最大”的中西部地區融合發展,打通黃金水道各個節點的脈絡,培育新的經濟成長機製,優化配置沿海沿江要素資源,可以預見,長江經濟帶將為中國經濟巨輪再添新動力與新活力。
在這種戰略框架中,就發展態勢看,貴州在長江經濟帶中的角色特征,重點還應偏重創新產業培育成長基地、產業轉移承載基地、生態屏障的構建者和守護者。創新產業的培育是全球趨勢,經濟效率的提升,其核心手段就是不斷有效創新,這是一種創造性優勢,貴州應該積極作為;在符合市場原則與政策規劃的前提下,產業轉移是成本相對較低、效率相對較高的發展方式,對增強本地發展活力確實利大於弊;貴州的生態屏障功能已經有了極高的戰略地位,這是發展與增長必須首先認同的前提。
從目前的政策導向看,“融入”應該是貴州加盟長江經濟帶的常態。按我們慣常的“優勢思維”,貴州在勞動力、土地和發展潛力以及生態環境等方麵存在極大開發利用價值。在開放競合的國家戰略框架內,任何地方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唯有“融入”,才能從各個層麵、各個角度、各個領域發現自己的劣勢所在,方能有取長補短的可能與動力。
開放時代,要警惕“優勢思維”為“獨善其身”開道,防止思想惰性與決策措施的口號化,防止陷入難以彌合的市場信任危機,破壞營商氛圍。這些當然是一種較為極端的可能性,但常常提醒確有必要。在長江經濟帶這個大家庭中,以適當的“劣勢思維”去考慮貴州的發展現狀,或許更能產生“取長補短”的策略靈感,比如交通、物流成本相對較高,金融、資本體係不發達,人才、創新戰略有待優化等等,都是需要更深刻融入才能求得解決之道。從目前長江經濟帶的11個省市中比較,貴州的實力差距可能是“8到10年”,所以“肯定成績、正視差距”,不要沉迷於“優勢思維”,是貴州幹部群眾應該具備的正確態度。
貴州積極加入長江經濟帶規劃,為“取長補短”式的發展遠景提供了無限可能,貴州各級政府部門、社會各界都值得為此付出努力。如果我們把國家總體經濟規劃理解為貴州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沿長江省市的經濟強勢,與其構成的發展合力,將會有效彌補貴州短板,為資源有效開發和利用提供價值實現渠道,貴州的開放與發展格局也將會得到更高層次的拓展。
(執 筆/嶽 振 責任編輯/ 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