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伯元
2001年是“十五”計劃實施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科技事業在各個重要領域取得進展:高新技術產業繼續保持強勁發展勢頭,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取得成效,“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順利實施,科技體製改革進一步深化,科技力量和科技資源的結構布局和運作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2001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到1221.5億元,同比增長17.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263.6億元,同比增長17.6%;實現利稅109.4億元,同比增長3.8%,大部分經濟指標仍然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比率。我們已經完成了“十五”計劃開局之年的任務,開始向新的戰略目標前進。
一、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科技工作全麵展開
2001年,主要在如下幾個方麵開展了科技工作:
(一)實施《北京市“十五”時期科技發展規劃》,做好新世紀初期北京市科技工作部署
在充分征求各方麵專家和有關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圍繞北京市的總體目標,適應新形勢,針對新問題,把握創新、突出創新,我們製訂了《北京市“十五”時期科技發展規劃》。《規劃》重點進行兩個層麵的工作部署:一是發揮科技創新的動力作用,促進首都經濟、社會全麵發展;二是抓好首都區域創新體係的建設,為增強科技創新動力提供支撐和保障。《規劃》提出了實施一流創新戰略、集成發展戰略、人才激勵戰略和國際化戰略,為“十五”時期的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確立了重大任務。按照市政府的統一部署,我們發布了《北京市“十五”時期科技發展規劃》,《規劃》落實工作正在積極進行,確定了2001年和2002年實施的93個重大科技項目,其中近60個項目已經啟動。與此相銜接,我們還配合有關委辦編製了《北京市“十五”期間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和《中關村科技園區“十五”期間科技發展規劃》,形成完整的規劃體係。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後,如何成功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就成為一個嶄新的、重大的課題。北京市科委於2001年7月15日開始與科技部聯係,推動奧運科技相關工作。由科技部牽頭組織,會同教育部、國防科工委、國家體育總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部門與北京市政府共同組成了“北京奧運(2008)科技行動計劃領導小組”,聯合推出了“奧運科技(2008)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和首批奧運科技項目,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隨著“奧運科技(2008)行動計劃”的啟動,市科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開始組織《奧運科技建設規劃》的編製工作。《規劃》確定在交通、潔淨能源、環境保護、奧運場館、信息通信、奧運安全、運動科技、奧運會開(閉)幕式、科學普及、中關村科技園區等十個與奧運相關的方麵重點安排工作任務,充分利用國家科技資源推進奧運科技工作的組織和落實。
(二)首都區域創新體係初具規模,“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取得進展
構建首都區域創新體係與實施“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是市委八屆四次會議提出的“十五”時期的戰略任務,二者緊密聯係,互為依托。經過幾年的建設與發展,北京地區創新資源更加豐富,據最新統計,北京的R&D(研究開發)支出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6.3%,遠遠高於上海的比例(1.6%)。在工作中我們非常重視北京地區各種創新要素的組合,通過出台係列政策和專項規劃,結合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吸引以中央在京單位為主體的科技力量投入到“二四八工程”當中去,既發揮科技資源的優勢,促進了首都現代化建設,又服務於國家科技事業的發展,鞏固了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地位。北京市與科技部、中科院、國防科工委、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合作協議得到全麵落實,在2001、2002年啟動的重大項目中,僅清華大學參與合作的項目就有31項,項目涉及的領域包括信息、生物新醫藥、光機電、新材料、環保等北京市重點發展的各個領域。
北京市科委把為中央在京科研機構提供優質服務作為建設首都區域創新體係的重要任務,起草了《北京市關於進一步加強為在京科研機構服務的若幹意見》。2001年除了開展合作項目、共建合作機構外,還啟動了“首科花園”建設,主要受益群體是中央在京科研機構,建成後可解決約2000戶科技人員的住房困難問題,這一舉措已在許多科研單位引起強烈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