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醫保患者這樣看病住院最省錢(1 / 3)

醫保患者這樣看病住院最省錢

特別策劃

作者:王小衡

如今,隨著基本醫療保障體係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大多數城鄉居民不再為一點小病的看病吃藥作難,然而,如何使用醫保看病又好又省錢呢?對於體弱多病的老年慢性病患者,隔三差五就要上醫院,使用醫保看病,如何能做到既省錢,又得到及時高效的診治呢?請看本期特別策劃——

近年來,針對看病難、看病貴這一突出問題,我國醫藥衛生體製改革不斷推進,推出了一係列政策措施: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建立國家基本藥物製度,整頓藥品流通秩序,公立醫院改革“試水”醫藥分開……這些給力舉措,尤其是醫保覆蓋麵的擴大和參保人數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上述問題。

截止2014年底,我國城鄉居民參加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人數超過13億,總體覆蓋率超過95%,可以說,我國已進入“全民皆保”的新時代。但是,由於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和新農合的保障水平偏低,個人自付比例仍然較高。部分重特大疾病、一些慢性病的門診費用、部分藥品等不在報銷範圍之內,很多時候仍然需要自費。而城鄉醫療救助製度和商業醫療保險起步較晚,覆蓋人口和保障力度也不大,降低醫藥費用負擔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有鑒於此,我們應該做到科學就醫,既最大限度地保障健康,又能少花冤枉錢。

——門診省錢篇——

1.看病應帶相關病曆及檢查資料

有些患者為圖省事,看病不喜歡帶病曆,每次就診都買新的。殊不知,老病曆上記載的既往病史和檢測結果可以給醫生提供重要參考。老病號已多次就醫,做過多次檢查,如看病時不帶上這些資料,接診醫生往往把你當作初診,勢必又開出許多化驗單、檢查單,不但增加看病的開支,還可能耽誤時間,延誤病情。

2.看小病掛普通門診號

有些患者不論疾病大小,非“專家號”不掛,甚至花高價求助票販子,似乎這樣心裏才踏實。事實上,“專家號”不僅貴,而且很多專家每周坐診次數有限,少的甚至隻有1次,一些檢查如果當天出不來,患者往往需要等上1周才能複診。對外地患者來說,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就更大,有時還會耽誤疾病的及時診治。其實,常見病和多發病如普通感冒、腹瀉等,各級醫院的醫生都會治,掛個普通號就足夠。

3.化驗檢查或定期取藥掛普通門診號

某些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經多次檢查,診斷已明確,在複查、隨訪時不存在疑難之處,此時可以在普通門診進行,並不會影響治療效果。還有一些如甲亢、糖尿病、高血壓者,到醫院如果隻是化驗檢查或定期取藥,普通的門診醫生足矣。當然,在完成必需的輔助性檢查之後仍沒有得到明確診斷的疑難雜症,患者可以再找經驗豐富的專家以便確診。

4.看小病就去街道社區定點門診

不少參保患者即使是小病如感冒發燒、腹瀉或慢性病等,也喜歡去大醫院,動不動就要求打點滴(靜脈輸液),其實這種做法並不可取。

根據國內醫保部門的相關規定,參保城鎮居民在參保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醫,發生的符合報銷範圍的門診醫療費用納入普通門診統籌基金支付範圍。各省市規定參保城鎮居民看病首診須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而在市內大醫院(二甲和三甲醫院)看門診及其治療費用不享受普通門診報銷。

有鑒於此,建議廣大社區居民切勿“病急亂投醫”。如在醫保定點醫院 (包括民營醫院)診治需多問一句,醫藥費用是否可以納入醫保基金報銷,這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醫藥費用支出。

特別提醒:參保城鄉居民如患上小病在門診治療,一定要先選擇附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所有參保人員因常見病、多發病在普通門(急)診就醫和意外傷害門診就醫,符合基本醫保支付範圍的門診用藥費、診療費、處置費、常規檢查費,均由門診統籌基金按規定標準給予支付。

5.亮明身份

告訴醫生自己是參保人員、經濟承受能力如何,這有助於你在最合適的價位上得到最有效的治療。

6.慢病患者不宜在門診長期輸液治療

目前僅有少數慢性病可以在二、三甲醫院普通門診治療中使用統籌基金報銷,其他疾病在門診治療產生的費用,往往需要自費的比例很高。醫保患者有擇醫選藥的最後決定權,可隨時提醒醫生,開些價廉物美的藥就可以了。

另一方麵,建議急性病患者在就醫時,符合住院指征的,一定要盡快住院,不要長期在門診輸液(1周以上)。住院雖有門檻費(即起付線),但隻有起付線的錢需要自己支付,超過起付線的部分可以根據當地醫保的規定報銷。

7.固定幾個醫生看病

二、三甲醫院的門診醫生,每天要接待大量患者,分配到每個患者的時間可能隻有幾分鍾。患者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描述清楚自己的病情,讓醫生做出準確的判斷,對病情複雜的患者來說,講述更是一門學問。假如經濟承受能力有限,也不妨直接告訴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