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仁宗三事:製度的善惡(1 / 2)

宋仁宗三事:製度的善惡

燈下翻書

作者:劉文瑞

近些年來,伴隨著對宋朝曆史的再發掘,宋朝皇帝的麵孔似乎要好看得多了,宋仁宗的開明形象就是一例。但是,這種對帝王開明的讚譽,往往會落入“仁宗恭儉仁恕,出於天性”(《宋史·仁宗紀》讚語)的老套,而忽略了製度本身的善惡問題。

人們對宋仁宗的讚揚,實際都同製度有關,這裏列舉三事。其一:某日早晨,仁宗告訴身邊近臣說:“昨夜因不寐而甚饑,思食燒羊。”近臣反問:“何不降旨取索?”仁宗的回答是:“比聞禁中每有取索,外麵遂以為例。誠恐自此逐夜宰殺以備非時供應,則歲月之久,害物多矣。豈可不忍一夕之餒,而啟無窮之殺也。”其二:某日仁宗散步宮苑,一回到宮中,立即向嬪禦要水喝:“渴甚,可速進熱水。”嬪禦一邊供水一邊問他:“大家何不外麵取水而致久渴耶?”仁宗回答說:“吾屢顧不見鐐子(盛水的銀器)。苟問之,即有抵罪者,故忍渴而歸。”其三:蜀地一秀才給太守獻詩,其中有“把斷劍門燒棧道,成都別是一乾坤”之句,太守趕快把此人抓起來上奏。仁宗斷曰:“此乃老秀才急於仕宦而為之,不足治也。可授以司戶參軍。”(以上三事在《宋史》中曾提及,細節來自《宋稗類鈔》)

製度的善惡,首先來自人對製度的期許。仁宗半夜肚子餓了想吃點烤羊肉,怎麼說也不過分。然而仁宗忍餓未索取,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知道凡是皇帝有所索取,外麵就會把這種索取常規化。一旦形成了成文的或習慣的“例”,那就得常態供應。仁宗擔心的是由於偶爾索取演化出常規供例,從此以後不管皇帝吃不吃,天天晚上都有烤羊肉供應,這就為害大了。反過來,如果仁宗隻是出於滿足自己需求的期許,那就很有可能除了每晚供應烤羊肉外還可能再準備些海鮮隨時換換口味。一個製度的出台,如果缺乏了這種善惡判斷,或者在常識層次上善惡顛倒,製度的出發點就隱含了惡意。

有不少人強調,製度就是要防範作惡,因此就要假定人都是壞人。如果從這一邏輯出發,仁宗會毫不猶豫地製定出夜間供應烤羊肉的製度,為了防範烤羊肉供應過程中的徇私舞弊,還要配置全方麵的監控體係,從采購羊肉到製作供應都要嚴格掌握,防止擾民,防止坑官。而仁宗並未作這樣的假定。恰恰相反,他不是把別人都作為壞人加以提防,而是警惕自己的需求可能造成惡的源頭。

其次,執行製度的自由裁量至關重要。任何製度,都給執行者留有或大或小的自由裁量空間。仁宗在宮苑散步,按照相關製度,皇帝出行,所有應用物品都有隨從供應規範,大到衣物傘扇,小到擦手毛巾,規定極為細密。仁宗散步時想喝水,但幾次觀察,沒有看到供應熱水的鐐子,這就意味著隨從伺候人員出了紕漏。而這時仁宗說一句要熱水喝,馬上就會啟動問責機製,立即就會有忘記帶鐐子的人員被追責問罪。如何處理這種情況的主動權掌握在仁宗手裏,他的辦法是忍住口渴,放過有錯失的侍從人員一馬,從而使製度在執行中表達出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