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再來一瓶的分析(1 / 2)

陳實說服了劉成和武江,兩人都暫時同意將再來一瓶作為下一個計劃,作為退出果汁喝飲料的銷售預案,不過他們都保留意見,因為造假的問題始終不好解決,對此陳實沒有繼續說下去,雖然他極力推進這個計劃,但是畢竟是有漏洞的,想要他們兩人完全答應,沒有看到成果之前,他們是不會全部同意的。

但隻要能推進計劃,他不介意兩人對此事保留態度和看法,總之,等他們見識到這樣的促銷手段,看到由此帶來的豐厚利潤,看到由此占領的市場份額的時候,他相信,他們會毫無保留地支持他。

曾經,陳實在百度上看過這樣一篇文章:“從來沒有哪一種促銷形式,像“再來一瓶”這樣,被全行業長時間的同時運用;從來沒有哪一種促銷形式,像“再來一瓶”這樣,使所有其它方式,在其麵前暗然失色。據遠強傳播的跟蹤調查,“再來一瓶”發源於飲料巨鐾可口可樂,後被康師傅發揚光大達到登峰造極之境界,現在幾乎被所有大眾飲料品牌模仿運用,甚至延展至其它行業的銷售促進中。“再來一瓶”屬“破壞包裝後的促銷方式”,即“開蓋有獎”一類,高概率以獎促銷(15%-20%),主要針對終端大眾消費者的促銷類型。從“再來一瓶”第一次亮相到現在,事實上其在中國零售終端存在已有十年。

“再來一瓶”有幾個關鍵因素使得市場推廣人員對其青睞有加:一是活動告知:用外包裝告知活動信息,這基本上不增加成本;二是中獎環節:打開瓶蓋在瓶蓋內壁告知是否中獎,這個環節同時實現必要包裝不可修複式破壞,以及中獎信息告知,促進消費;三是現場兌獎:消費者理論上在任何地方購買了飲料中獎後都可以當場兌獎,大大提高了兌獎便利性,同時也就提高了促銷的可信度和參與度;四是可反複中獎:在活動初期,發生過三連中不稀奇、四連中也常見、五連中也可能的現象,消費者參與熱情被極大調動;五是狠狠地打擊對手。

據研究,每個成年人消費者的每天購買量主要在一至兩瓶瓶裝飲料,這樣的習慣占了所有購買者的90%以上,“再來一瓶”事實上大大阻止了消費者購買別的飲料特別是小品牌飲料的概率;六是本品促銷,用本品促銷最大的好處是大大節省了現金的支出、節省了物流成本和人員麻煩,讓此形式在更大範圍內推進成為可能。正是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讓“再來一瓶”成了市場部人員喜歡、消費者歡喜,得以在全渠道推動的超級促銷活動。對“再來一瓶”不太熱情的隻有一個環節,那就是銷售渠道,經銷商、超市、小賣部。事實證明這也是為什麼“再來一瓶”展開以來,屢遭詬病的地方,兌獎難,難兌獎。原因說起來有點複雜,簡單地說,就是銷售渠道是希望他進的每一瓶飲料都是可以賺錢的,這是很好理解的,但“再來一瓶”活動下的進貨就不是這樣了,渠道進一批飲料,廠家按中獎比例搭贈相同概率的產品,組成這一批貨的總發貨量,表麵上看經銷商用相同的錢進了更多的貨,而事實上這些多的貨最後都是要以兌獎的形式給消費者的。經銷商和零售終端事實在這中間充當了一個義務搬運工的角色,沒有利潤,也沒有空子可鑽。除了這種形式,也有飲料品牌是用人員去終端收集兌獎瓶蓋,然後被上對獎品飲料,工作海量,相當麻煩。所以對這種“利國利民”的促銷活動,經銷商和超市都沒有本能的興趣。如果加上廠家自身布署、執行、督促、服務不到位,最後就會反映出來不好兌獎了,就會被媒體和消費者罵得一踏糊塗。

但從總體上來看,所有這些都不是障礙。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康師傅今年繼續推20億瓶贈飲,而且全線產品線推廣此活動,其它所有大品牌都有類似活動,而且很多小品牌也跟風“再來一瓶”,這一方麵說明此活動效果很好,另一方麵也說明市場人員才思枯竭,沒有突破。特別是一些小品牌也用“再來一瓶”,東施效顰,其實效果相當有限,現在看不出來現在市場上有什麼更好的促銷形式可以替代“再來一瓶”。”

這是由YQCB遠強傳播快銷中心推出《再來一瓶促銷絕唱》係列專題,全麵總結分析“再來一瓶”這一促銷形式的創意來由、理論基礎、執行中的問題、市場現狀,並特意向這一促銷形式的原創者和發揮者致敬,同時也呼籲不要因遁守舊,應該大膽創意,大膽突破,因為這一場聲勢壯觀但也跳得太久的“集體舞”、“團體操”實在讓人有些厭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