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潔是信仰的一部分(1 / 2)

不僅有益身心 更是文明素養

特別報道

作者:尹若雪

在一家清真餐廳的牆上,記者看到這樣一句話:“清潔是信仰的一部分。”這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所說。“淨”是伊斯蘭倡導的主旋律,這則家喻戶曉、廣為傳播的聖訓,也正體現了身體和精神清潔的重要性。英國有句流傳已久的諺語:“整潔近於美德”,同樣把清潔與品德聯係在一起。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也流傳著“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古訓。不過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最基本的“清潔”之訓卻被很多人忽視甚至遺忘。無論身處城市還是農村,也不論街道還是景區,隨地吐痰、亂丟垃圾等問題屢見不鮮、屢禁不止。“不講衛生”的毛病甚至走出國門,美國某網站發布的調查結果稱,中國人因“不講衛生”當選世界最差遊客第二名。

生活好了,清潔卻“遠了”

對於“清潔、衛生”的理解,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深有感觸。今年50歲的李先生回憶說,小時候家裏窮,一年也難得有件新衣服穿,但奶奶每天都會把一塊洗得幹幹淨淨的手帕放到我口袋裏,讓我用來拭鼻涕、掩噴嚏。“兒時最寶貴的衣服就是一件白色的確良襯衫,奶奶和媽媽會把它洗得雪白雪白的,每次穿的時候我都會非常小心,小夥伴們總是比誰穿得更白。不過現在年輕的家長和孩子,好像已經很少在意這些。”

如今已年近80歲的張奶奶還保持著以前留下來的習慣,每天做飯後都會用布把灶台一遍遍擦得幹幹淨淨,自己的衣服還是堅持手洗,因為手洗最幹淨。她告訴記者,老輩人對幹淨、清潔很是講究,雖然當時生活條件不好,但不論是在家還是外出,都要收拾得幹幹淨淨,如果有小孩身上搞得髒兮兮的,做家長的肯定會被人戳脊梁骨的。

現在,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對衛生反而不再那麼講究。這樣的變化,北京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夏學鑾感同身受:“以前在村莊裏,很少看到垃圾滿地、道路泥濘的現象。可現在,不論城市還是農村,這種情況明顯增多。在個人衛生上,人們也越來越不講究,雖然外表越來越光鮮,但家裏卻亂作一團,逐漸忘了衛生、清潔的‘根本’。”夏學鑾說,究其原因,首先生活節奏加快,利益最大化成了當前的一種趨勢,所以人們不願把有限的時間用於清潔;其次,當前物質生活格外豐富,人們被太多事情吸引眼球、牽扯精力,對清潔也不再那麼在乎;第三,隨著獨生子女時代到來,在父母嗬護下成長起來的新一輩,生活自我管理能力有所下降;最後,在當前社會的普遍價值觀念中,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強調和倡導清潔。

清潔讓你身心愉悅

多項研究表明,不講究“清潔”,不僅會為健康埋下隱患,還會影響心情,讓整個人感覺“一團糟”,從而陷入負麵情緒的惡性循環。而講究衛生、保持清潔,不僅可以預防疾病,還對身心健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房間清潔的人更健康。美國一項研究顯示,與房間一片狼藉的人相比,房間收拾得井井有條的人更健康。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生活在安靜而有序的環境中會促使人們善待自己。有的人可能不會花30分鍾散步,但是他們會用30分鍾來打掃房間,是在以另一種方式鍛煉身體。

清潔影響判斷力。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研究發現,整潔會影響一個人的道德判斷力。研究人員表示,影響道德判斷的直覺之一就是生理上的清潔感,因為這種清潔感對心理有極大影響。比如在投票選舉時,如果投票人洗幹淨手,同時周圍環境整潔,那麼他們更容易投出讚成票。

清潔能舒緩心情。當你心情沮喪,還沒有想到如何發泄情緒時,不妨先洗洗手吧!德國科隆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失敗後去洗手,能快速消除負麵情緒的影響,讓人們更積極地應對失敗。同時,研究者還發現,洗手後,雙手覺得舒服,這也極大地影響了人們對他人行為的理解程度。幹淨、舒爽的雙手會讓人內心覺得愉悅、放鬆,更容易化解對錯誤行為的厭惡感,使心情變得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