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餘秋雨一不小心成股神說起(1 / 1)

品味

作者:占剛

投資要有眼力和膽識。餘秋雨正是憑借這種獨特的眼力和膽識才成就了今天的餘秋雨,才使其在當時做出了別人沒有作出的入股徐家彙的決定並取得了最終成功。

3月3日,上海徐家彙商城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深交所上市。與其它新股上市交易不同的是,徐家彙除了上市首日的市場表現為投資者廣泛關注外,其第十大股東、知名作家餘秋雨的身價同樣成了市場內外關注和熱議的焦點。

文化名人成股東,餘秋雨既非第一人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個,之所以引發投資者廣泛關注,這與10年前餘秋雨以不到3元(若綜合考慮股改和轉增因素,實際持股成本更低)的低價提前、精準“潛伏”徐家彙不無關係。

2001年12月,餘秋雨以每股2.92元的價格購入徐家彙82.5萬股,出資總額241.22萬元。經過9年多的變化,餘秋雨的持股數量增加到518.64萬股,以3月4日收盤價21.83元計,僅此一隻股票就讓餘秋雨的身價過億。

在不到10年時間裏,餘秋雨投入的資金就翻了5番還多、增值46倍,堪稱股市投資的一大奇跡。而這一奇跡的出現在令投資者刮目相看的同時,也引發了市場內外的“共振”乃至質疑。在徐家彙剛過會時,就有知名財經評論員提出質疑:既不是高管也非職工,餘秋雨的投資資格何在?位於如此核心商圈的徐家彙,當時怎麼就迫不及待需要引入餘秋雨的區區200多萬元?

專家的質疑應該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不少業內人士和投資者的共同心態。但筆者認為,餘秋雨“一不小心”成“股神”該不該受質疑,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其實並不是主要的。眼下,在當事人雖未作出回應的情況下,普通投資者倒是可以從這一事件中思考兩方麵的問題,以期從中受些啟發並在實際投資中加以借鑒:

首先,投資要有眼力和膽識。10年前,徐家彙是個什麼樣子?餘秋雨為什麼會在那時且有機會選擇了徐家彙?換言之,當時其他投資者有沒有這樣的機會?假如當時其他投資者也有同樣的機會,是否也會像餘秋雨一樣選擇徐家彙?據徐家彙控股股東——徐家彙商城集團總經理徐春華介紹,2001年12月,職工持股會決定將所持公司的24.5%股權按照不低於每股2.85元的價格轉讓,公司當時曾與多名符合法定要求且有意向的潛在投資者進行了聯係和洽談,但不少公司最終沒有受讓股權。在當時能聯係到的法人和個人投資者中,最後同意按每股2.9239元價格以現金受讓股權的隻有2家公司和4名自然人,其中一位就是餘秋雨。

投資要有眼力和膽識。餘秋雨正是憑借這種獨特的眼力和膽識才成就了今天的餘秋雨,才使其在當時做出了別人沒有作出的入股徐家彙的決定並取得了最終成功。在股市,老股民大多有這樣的體會:在實際投資中,許多投資者往往有從眾心理,很難作出與多數人相反的決策。餘秋雨入股徐家彙事件若正如徐春華所述,就不能不說他是與多數人反著做的典範,當然也不得不佩服餘秋雨的眼力和膽識。

其次,機會總是與風險結伴而行。在資本市場,既沒有隻有風險沒有機會的投資,也不存在隻有機會沒有風險的買賣,餘秋雨入股徐家彙在當時也非包賺不賠。從徐春華披露的情況看,當初職工持股會所持股權轉讓時,上海六百還沒有改製成為股份有限公司,未來能否順利改製上市的前景並不明朗,即使能上市,按照當時的規定這些股份也不能流通。

換言之,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徐家彙股權並非“香餑餑”,入駐徐家彙甚至是風險大於機會的買賣。再退一步而言,假如上海六百改製上市不成,或雖能上市但未股改不能流通,公眾還會對餘秋雨入股徐家彙產生如此多的質疑嗎?實際上,餘秋雨參與的並非隻有徐家彙一家企業,結果也並非隻賺不賠。

除了徐家彙,餘秋雨還先後以資金或作品方式入股“99網上書城”、“中文在線”等。其中,餘秋雨在99網上書城中的投資至今未產生過效益。此舉說明,麵對機會風險並存的資本市場,既寄希望於盈利,又作好擔當準備,無論結果如何,都能做到坦然麵對才是風險投資者應持的態度,在二級市場品種選擇中是這樣,參與一級市場股權投資亦是如此,這一點同樣是投資者應該借鑒和思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