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作者:陳士新
有位名人說過,“理財無小事,弄不好就等於‘謀財害命’。”
這個名人就是我。這也是為什麼我一向對那些自己不做投資或做投資卻私下四處打探的“媒體寵兒”嗤之以鼻的唯一原因。對於同事鄙人也曾多次告誡,作為一名理財媒體的從業者,務必嚐試自己所涉及到的投資領域,否則你憑什麼指點江山,其危害更與股市“黑嘴”無異。
一位新浪博主的自白也許更能說明一些問題:前幾年,我先後買了4套房,除了自住,其他3套都在出租。不管政府如何調控、專家怎麼說,我是不會賣掉手中的房子的,如果房價真的跌下來,有機會我還會再買1-2套。我不是炒房的投機客,我買房隻是為了讓自己的資產不縮水,為了將來老有所依。
相信,有這樣想法與做法的人並不在少數,他們也不是所謂炒房一族,就如同你我,普通百姓而已。
這無異於跟決心致力於打壓房價泡沫的中央政府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也給剛開始出現價格鬆動跡象的中國樓市帶來了不甚確定的因素。
為什麼會這樣呢?那就不得不提“高通脹”,無論未來工資是否跑贏CPI,我們的生活成本越來越高,消費越來越貴已成不爭的事實,財富更是不斷被縮水。綜合國際國內情況看,在長期負利率的生存環境中,我們都應該做好最壞的準備。自然一向作為抗通脹首選的房地產就成為人們最難舍棄的投資標的。
有消息稱,當地產商的融資渠道被逐一 “設限”後,“另一扇窗”卻被撬開。擁有“海外關係”的房地產企業正開始利用包括主權基金在內的海外資金布局國內樓市,“走FDI途徑、實行基金化運作”,雖然其投資的項目絕大部分是商業地產,但這並不妨礙它們進入“被看好”的住宅領域。
事實上,自2010年下半年以來,海外資金與國內房企合作、注資開發項目的案例就大量浮出水麵。據保守估計,去年進入國內房地產業的外資總量已超過1500億元。
以上種種也許都歸根於一個必須承認的事實:在國內市場進行長期投資很可能不是最優的選擇,因為市場不成熟,進行動量投資、概率投資的結果,已被證明均要好於持有不動的價值投資,這不但體現在更高的回報率上,也體現在更低的風險度上。而我們卻又不得不“行”長期投資之事,這一方麵緣於大多數投資者沒有能力與精力去進行細致的量化研究與交易;另一方麵緣於,一些資金規模龐大的投資者無法進行投資相對比較頻繁的量化交易,以及國內投資市場正變得越來越成熟,未來價值投資的重要性會慢慢上升等等。
說到這裏,自然就想起做長期投資相對好一些的標的——股票與基金,盡管都知道這兩類資產在通脹中會有相當不錯的保值效果,但看看“全球漲幅墊底”的國內股市與連基金公司自己都無法滿意的收益成績單,恐怕沒有人會輕鬆得起來。
即將啟航的中國版“納斯達克”——“新三板”呢?市場預測,未來其或將成為國內金融理財市場的一個規模達數萬億元的新市場,更為苦於理財無門又素有“炒新”傳統的投資者打開了又一扇“財富之門”。本期封麵文章“玩轉新三板”對此已做了相當詳盡的分析,這裏不再贅述。
已過去的三月總讓人糾結,還有似乎早已注定的天災人禍,先是日本地震,後是北非和中東政局動蕩,並由此引發了石油等資源品價格的上漲,全球高企的通脹壓力再一次被加碼……
不管上述大的投資環境未來如何變幻,草長鶯飛的四月天裏,我們希望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想要如此,就至少從現在開始拿出一部分時間與精力來進行長期的、價值型的投資思考。因為,也許你比誰都更清楚,這事關生活與幸福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