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花的飛絮
卷首語
作者:徐魯
秋水明淨、風高氣爽之時,一叢叢蘆竹花穗開始泛白和幹枯,大片大片潔白的蘆花在秋風中飛舞,交織成密密的一層層、一團團,遠遠望去,就像雲絮鋪展在秋野之上。
不禁想起兒時聽老祖母講過的那個老故事:
有一個叫閔子騫的人,幼年失母而遭後母虐待。寒冷的冬天裏,後母用蘆花充當棉絮,給他絮進了棉衣裏,而隻給她自己的兩個親生孩子的棉衣裏絮進了真正的棉絮。父親得知真相後,十分生氣,想把後母逐出家門。子騫跪下請求父親說:“雖然母親給我絮了蘆花棉衣,好在隻有我一個人在受凍;如果趕走了母親,她生養的那兩個弟弟,從此也穿不上暖和的棉衣了。”父親於是放棄了休掉後妻的念頭。
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的故事。曆史上閔子騫實有其人,他是孔子的高徒,名列“七十二賢人”之中,在《二十四孝圖》中位居第三,是中華先賢人物之一。京劇《鞭打蘆花》《蘆花絮》《單衣記》,都是演的這個故事。“蘆花衣”也常被人作為孝子的標誌。
古代《二十四孝圖》中的故事,並不是個個都值得推崇和效仿,但閔子騫為後母求情的故事,卻演繹著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也驗證著一個具有普世意義的真諦:
真正的美德,真正的優雅和文明,不是幽怨,而是寬容;不是索取,而是給予;不是僅僅想著自己的利益,而是常常顧念他人的冷暖,甚至甘願把自己應得的權利讓給他人。
閔子騫不愧為孔子的弟子。他為人善良、寬容,知人而憫人,心地明淨如秋日裏潔白的蘆花。
蘆花,有的地方也叫芒花。晚秋時節,農人們會把幹枯的蘆竹齊根收割下來,用它們搭蓋茅屋或編織成曬席一類的用具。收割之後暫時還沒有運回村莊的蘆竹,被捆成一捆捆的,豎立在空曠的秋野上,有時也被搭蓋成路邊最簡易的茅棚,供過往的路人躲避風雨和稍做休憩。
在炊煙升起、鳥雀歸林的傍晚時分,在風雨曠野和夜晚的村路邊,一個小小的蘆棚,勝過世界上最華美的屋宇。它們溫暖和樸素的門扉,是向任何一位過路人免費敞開的,而保護它們、支撐它們永不倒塌的,沒有任何別的東西,隻有人們的感激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