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喜兒”詮釋好中國(1 / 1)

讓“喜兒”詮釋好中國

新民一周

“大紅棗兒甜又香,送給那親人嚐一嚐……”悠揚的旋律,把人們帶回到70年前喜兒那悲喜人生中去,帶回到濃鬱鄉土特色的中國故事裏去。

記得當年看《白毛女》的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除夕之夜,楊白勞給喜兒紮紅頭繩的那段。在一個窮苦人家,過年了,依然要有一些紅火的喜氣。楊白勞買不起什麼好東西,一根紅頭繩就是他最重要的心意、最美好的祝願。那份父女親情,那份窮苦人家對生活微薄的希望,都在那個場景中盡情展現開來。特別是那段“人家的閨女有花戴……”的唱段,幾乎是到了人人會唱的傳播程度。

隨著劇情的展開,“白毛女”的故事,以離奇而又真實的場景,深刻揭示了一個時代的特征,也深刻展現了一個社會轉折的必然。由於它的真實、曲折,早先演出時,還發生了觀眾深深沉浸在劇情裏,要殺了台上惡霸地主的事件。

《白毛女》喜兒的故事,曾經影響了一個時代,影響了幾代人。這是一個蘊含了豐富的中國鄉土特色與善惡必有果實的故事,特別是它與當時特定的翻身鬧革命、救中國求解放的曆史環境融合,產生了巨大的現實作用和意義。同時,它在藝術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無論是歌劇藝術的感染,還是悠揚旋律的傳唱,都鑄造了傳世的典範。

正是因為如此,此次重排《白毛女》,立即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無論演到哪裏,到處都是空前盛況。這既有對《白毛女》藝術成就的高度讚賞,也是對革命經典的崇高敬意。特別是,它還寄托了人們對以往光榮曆史的懷念與銘記,對於準確詮釋曆史的期盼與渴望。

曾幾何時,《白毛女》是被曲解最多的故事。在一個價值觀紛亂的環境裏,白毛女喜兒被潑上了不少汙水。比如,有人說欠債還錢是契約精神;比如,有人說放著地主生活不享逃去山洞太傻,不一而足。這是對曆史的無知,對正義的曲解,對人格的侮辱。

在一個三座大山壓迫人民的年代裏,剝削以及變著法兒剝削成為社會延續的軌跡時,哪有什麼平等為特征的契約可言?楊白勞吃苦一年依然欠債累累,這是正常的契約嗎?黃世仁以落井下石的方式榨取窮人最後一絲希望,這也是契約?惡霸用打手強搶民女,這也是契約?

更荒唐的是,一些不辨羞恥之人,久入鮑魚之肆,不覺自身之味,不以醜惡為歹,以己之心推及別人。什麼入了地主家門有何不好,什麼趁著年輕享受榮華富貴,等等,以醜惡取代了良知。特別是這些胡言亂語對並不深入了解《白毛女》背景劇情的一代來說,對距離那個年代相隔久遠的一代來說,如果看到的隻是片段的事件,在模糊甚至錯誤的解讀下,得到的隻是與主題扭曲的記憶,不僅荒廢了經典,還會是否定經典的力量。

也正是在這樣一個意義之上,此次《白毛女》的重新排演,就更多了一層積極的社會與曆史價值。它不僅重溫經典,銘記走來的曆史,防止忘卻來路與去向,同時也讓經典在重演之中,逐漸成為不朽而永恒的名篇,充實和激勵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此次重新排演的《白毛女》,主創和演職人員陣容十分強大,都是國內一時無雙。藝術是需要琢磨的,好的主題,需要藝術感染力的翅膀,才能傳播得更遠。此次重排的《白毛女》在各地演出時的火熱場麵,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重演《白毛女》,一個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通過這個中國革命史上的經典故事,來更好地詮釋好中國。中國的發展具有自己的獨特性,這個獨特性蘊含在它的曆史進程和曆史演變中。要理解或者了解透徹這樣的獨特性,就必須深刻地認識它的曆史。《白毛女》是了解中國革命曆史起源的重要藝術形象。正是因為有白毛女這樣的曆史,中國才需要革命,才需要打碎舊世界,建立新中國,才需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藝術是曆史的載體,它以具象的富有感染力的故事,記錄曆史的變遷、社會的轉折、人生的悲歡。《白毛女》的藝術價值在於,它以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形象,真實地反映了曆史的必然,這也是它的生命力長盛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