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魏猛打地盡興的時候,那條燃燒的白骨大蛇又了變化,它不在彈動了,而是扭曲著身體,在他的不全的頭上,多了個犄角。
仁波切見白骨大蛇頭上有犄角了,發出一聲怪叫,原本打坐晃轉經輪的紅衣喇嘛起身跑到西方,把插在西方牆角的檀香點燃了。
夜裏,有風,但是檀香的煙筆直筆直的,直衝霄漢。
“我靠,這是啥意思啊?給自己上香,知道自己活不了了?”
仁波切放下護住頭的雙臂,臉上的橫肉抖動著狠狠地道:“嘿嘿,要死的是你們”
“罵了隔壁的,挨打沒挨夠。”魏猛抄起拐杖又是一陣暴打。
“咚!咚!咚!咚!”
一陣巨大的腳步聲,魏猛就感到大地都在顫動,他收住了拐杖,隻見那根檀香的煙有了變化,它變成了一個人的模樣,從空中走下來,剛才的“咚咚咚”聲就是他走步的聲音,最後一下最用力,直接落在地麵上。
“我靠。這是啥玩意。”魏猛仰著頭看,這應該是個人,但是這個人也太高了,觸天觸地的,魏猛仰著頭都不能看到他整個臉,魏猛目測這個像人的東西足有七八米高,他的身體比旁邊的別墅底些有限,全身的白色鎧甲披掛,腰間還挎著寶劍,那條燃燒的白骨大蛇像是看到了親熱,搖頭擺尾朝這個居然飛過去,纏繞在他的腰間,好像一條腰帶。
“奧特曼?”魏猛脫口而出。
“這是釋家佛教的西方廣目天王,沒想到這個降頭師道行不咋地,卻能把四大天王請來。”白靈槐說道。
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是佛教的護法天神,俗稱“四大金剛”。四大天王為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於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根據佛教經典,須彌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羅山,山有四山頭,各住一山各護一天下(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故又稱護世四天王,是六欲天之第一。他們的神像通常分列在淨土宗禪宗佛寺的第一重殿兩側,因此又稱天王殿。
四大天王分別是:
東方持國天王:“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故名持國天王。住須彌山白銀埵,身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或阮琴,他負責守護東勝神洲,以乾闥婆、緊那羅、富單那、毗舍闍等為持國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四天王。
南方增長天王:“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住須彌山琉璃埵,身為青色,穿甲胄,手握寶劍,他負責守護南贍部洲,以鳩盤茶、薜荔多等為增長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五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廣目”意為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故名廣目天王。住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紅色,穿甲胄,手纏一條龍或是蛇,他負責守護西牛賀洲,以龍王等為廣目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六天王。
北方多聞天王:又名毗沙門,“多聞”意為頗精通佛法,以福、德聞於四方。住須彌山黃金埵,身為綠色,穿甲胄,左手臥銀鼠,右持寶傘(或作寶幡),他負責守護北俱蘆洲,以夜叉與羅刹為多聞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三天王。
其實釋家佛教開始並沒有“四大天王”這個概念,四天王出自婆羅門教即印度教神話的二十諸天,分別是: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多聞天王。二十諸天是吠陀神話中八部眾之中的諸位天神。佛隨著佛教逐漸發展,納入佛教神話當中。
類似的還有印度教神話的八部眾,即諸天、龍眾娜迦、夜叉、阿修羅等部族。這裏最牛的當然就是阿修羅,阿修羅本性善良,也是善道之一,但因其常常帶有嗔恨之心,執著爭鬥之意誌,終非真正的善類。男阿修羅於各道中,常常興風做浪,好勇鬥狠,於諸天中,不時攻打天王,以謀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