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

視界

作家徐貴祥

軍旅文學作品不僅在當代文學中占據重要位置,它參與了中國革命曆史的進程,也參與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進程。

網友“一枝梅”

就題材而言,反映現實的軍事文學題材相對來說還比較弱。盡管從現象上看,原來的軍旅文學基本上是以曆史題材為主,現在最起碼在數量上達到了平衡。但若深究起來,現實題材作品所達到的藝術水準和思想深度與曆史題材作品相比還有差距。

網友“飛翔的空”

軍事文學其實是帶有行業化特征的。新世紀以來中國軍隊的現代化進程是很快的,尤其是裝備技術的更新和新軍事變革。不了解這些,作家就會說外行話。因此加強作家們的職業素養是當務之急。

軍事文藝研究所教授朱向前

對於軍旅文學的未來,我希望作家們在提高個人素質、積累創作後勁上繼續努力,立足軍營、堅守陣地,在綠色加方塊的限定中“掘一口深井”。

網友“軍事文藝的春天”

我們的一些軍事文學作家今天很大程度上,是在重複80年代作家的創作。雖然馬跑的花樣很多,但讀者和觀眾看到的大致上還是過去的風景。缺乏原創性,這是軍事文學的危機所在。

評論家李美皆

新世紀軍旅文學不懈探索,平穩發展,在抗衡物欲和流俗中執著地發出自己的聲音,彰顯多元化風格。

網友“明天的名義”

在當代中國軍旅文學生態鏈中,短篇小說是重要一環,一度有著輝煌的地位,新世紀以來卻日漸衰微,其境況已無法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相媲美。

網友“滄海評論”

新世紀軍旅文學創作領域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在於,原來集群性的現象比較多,作家作品成片出現,現在變成了一種“孤島現象”,少數有潛質的、有後勁的、可持續寫作的作家開始浮出水麵,成為中流砥柱,像孤島一樣。

采編手記

琴弦之外的故事

約劉雲誌采訪很難,他太忙。第一天打電話他在演出,第二天打電話他在排練,他自己也說不好什麼時候有空,後麵又有出差,打了幾次電話,發了幾次信息,約在了他剛剛出差回來的周日下午。終於。

跟隨劉老師來到他的琴房,看到練琴房內的沙發上放著一把小提琴,這是哪一把呢?之前看過資料,知道劉雲誌的琴都大有來曆:他擁有號稱“國交第一琴”的那把小提琴,關於這把琴還有一段曆史,那是陳毅在上海當市長的時候,從一個法國樂隊的手裏買過來的。中央樂團成立後這把琴給了楊秉蓀,楊秉蓀傳給了朱信人,朱信人又傳給了劉雲誌。這把普通的德國琴,雖不是身價百萬,但由於在首席之間衣缽相傳,也算是中央樂團的“傳世名琴”。這是那把寫滿故事的琴嗎?劉老師點點頭,是的。他喜歡這把琴。

劉老師關於琴的故事很多,2003年,由於劉雲誌在中國及世界樂壇的優異表現,世界名琴協會—斯特拉迪瓦裏名琴協會,將價值100萬美元的阿瑪蒂小提琴授予劉雲誌使用。這是世界名琴協會第一次將名琴授予樂隊首席使用。2004年,劉雲誌獲贈價值600萬美元的“紅寶石”小提琴,並錄製了小提琴作品專輯《名琴·梁祝》。

但這些都不是聊天的重點,在與劉老師兩個多小時的聊天中,劉老師多次聊起他對當下文化現狀的憂思。比如:電視節目為什麼不分級?垃圾節目汙染了孩子的心靈,對整個社會造成的戕害誰來負責?比如,過分強調文化產業化發展對於文化也未必是好事,文化的終極目的是文明等等,每一個話題都是一個大課題,而他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每年也都會認真就此寫提案。知道收效甚微,但是還要去寫。他有著知識分子的情懷與濃重的社會責任感。

天色漸漸暗下來,他送記者下樓,一會兒,他還要上去再練琴。“今晚,女兒從清華大學回家,晚上我和她媽媽一起,再陪她吃夜宵。”臉上洋溢著幸福。道再見,他轉身,消瘦筆挺的背影依舊保持著優雅。

(本刊記者 王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