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修給貝拉-安德森和海倫-赫爾曼打完電話,繼續看了會科幻,忽然發現了一件事,如今他每年投資擔任製片人的電影,已經超過了他主演的電影。
不管製片能力如何,他現在是名副其實的好萊塢超級巨星加大牌製片人。
馬修知道自己有幾把刷子,從來沒想過去碰導演這個職位,雖然演而優則導的例子在好萊塢數不勝數,身為明星所掌握的資源和帶來的效應會比其他人更容易達成目標,但在好萊塢的電影世界中,導演並不是工業中的頂點。
像走到他這樣一步的明星肯定渴望更多的權力,在好萊塢權力的遊戲中,位於金字塔尖的向來是各位手握大權的製片人,而這個職位也成為許多好萊塢大咖夢寐以求的“人生巔峰”。
大咖演員做製片人主要分為兩種流派,其一像馬修主演別的公司投拍的電影,比如《特種部隊》係列,掌控更多的話語權,拍自己想拍的電影;其二當然是為了利益,自己當老板,賺了錢當然也能分到大頭。
不過這兩者並不是全然分離的,畢竟誰都想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順便把錢賺了。
前者還好,後者並不像看起來那麼容易。
所謂權力越大,義務越大,好處多了的同時,做了製片人的風險也更大。
從台前轉到幕後,製片人可不好當,這一點馬修深有體會,隻靠演技是行不通的,以前做演員時,他隻需操心演好電影的事;做製片人時,還要操心的包括演好電影在內的太多事。
一個疏忽,浪費的時間都是金錢。
如今,茱莉亞-羅伯茨全麵轉向製片人,湯姆-克魯斯牢牢把控《碟中諜》係列的大權,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持續投資馬丁-斯科塞斯,就連約翰尼-德普都成立了一家製片公司。
馬修無疑是其中商業成功的典型。
甚至有人他隻憑著一張臉,就將電影公司做大了。
十三號工作室本質上還是皮包公司,但開出大價錢收購的人越來越多。
不過,馬修暫時沒有轉讓的意思,因為他知道《暮光之城》係列會繼續成功,而未來的《饑餓遊戲》和《潛伏》係列能成功的話,所帶來的收益遠遠不是一億美元能比的。
貝拉-安德森與安迪-威爾的接觸非常順利,在海倫-赫爾曼將一家實體書出版社引薦給安迪-威爾,又幫他聯係到亞馬遜走網絡付費下載之後,安迪-威爾非常痛快的在授權協議上簽了字,十三號工作室隻用0萬美元,就拿到了《火星》的電影版權。
通過貝拉-安德森與安迪-威爾的談判,馬修也了解到了更多事情,這些年安迪-威爾在博客上連載的不止《火星》這一部,所以安迪-威爾將《火星》當做了一塊敲門磚,希望能用《火星》敲開好萊塢和出版商們的大門。
安迪-威爾從一年前就在滿世界推銷自己的,盡管暴雪高管的職位給了他一些方便,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之前他接觸過足有十多個公司和出版商,推銷全部以失敗而告終,直到遇見了馬修,然後死馬當成活馬醫。
馬修運氣很好,他運氣也不錯,否則還不知道要等多少年才有人對《火星》改編電影感興趣。
雙方可以可取所需,一拍即合。
拿下《火星》的電影版權之後,馬修回歸《速度與激情5》劇組繼續拍攝,一周之後從貝拉-安德森那裏得到了另一個好消息,貝拉-安德森經過長時間的拉鋸,終於同克裏斯-凱爾和塔雅-凱爾夫婦達成一致,代表十三號工作室在與對方在《美國狙擊手》自傳的電影版權協議上簽了字。
工作室以總計700萬美元的價格,買斷了《美國狙擊手》的電影版權,版權有效期為十五年,也就是十五年之內,如果馬修這邊拍攝製作《美國狙擊手》,並且將其推入影院上映,將持續擁有電影版權,如果十五年之內不拍攝製片,將自動喪失版權。
這也是北美通行的書籍或者漫畫電影版權授權。
拿下《美國狙擊手》,馬修打算找機會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接觸一下,看老牛仔是不是有執導的興趣。
原本,克裏斯-凱爾提議斯皮爾伯格是個不錯的人選,馬修卻否決了,斯皮爾伯格的戰爭片實在太煽情……
時間很快來到了五月份,漫威影業和迪士尼影業要為《鋼鐵俠》舉辦一場盛大的首映式,馬修也回到了洛杉磯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