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過餐之後,時間剛到五點多,估計布什內爾也剛剛回到家裏吃飯。周揚沒有馬上去別人家裏打擾,他打算等到晚上七點鍾的時候,再慢慢過去。
“還有很多時間,可以四處逛逛!”周揚心中暗想。
他順著矽穀市中心的街道,不緊不慢地走著,一路走一路看過去。
七十年代的矽穀,還沒有三十年的後世那麼興旺發達,不過也已經顯露出其蓬勃發展的跡象,到處都有新的公司成立,隨處可見新建築拔地而起,弄得街道泥濘不已,就跟改革開放後的國內大城市差不多。
周揚知道,這個城市對世界的影響會有多麼大,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矽穀更是成為了所有TI技術人員心目中的朝聖之地。對於矽穀這種科技、學術和企業相結合發展的方式,曆史上有很多人都試圖將其複製到其他地方。
六七十年代,正是矽穀迅猛發展的時期,它催生了微電子產業,並書裏了產業與學術結合的典範。法國總統戴高樂參觀矽穀時,曾為這個建立於舊金山南部農場與果園之間的地區感到驚訝。
戴高樂總統回到法國之後,他馬上讓人將矽穀模式複製過來,打算在歐洲也弄出一個類似矽穀的科技產業地區。結果不言而喻,直到周揚穿越過來時,法國依舊沒有成功。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小平同誌在訪美的時候,也曾經關注過矽穀神話的作用,並清楚認識到將來的世界將是科技力量的時代,而計算機產業則是這種力量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小平同誌回到大陸之後,他也試圖要將矽穀的經驗學習過來,中關村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雖然中關村在大陸有中國的矽穀之稱,可實際上,這個地方僅僅成為了高科技電子產品的集中批發地,根本就無法與美國矽穀相提並論,甚至無法跟深圳南山科技園相比。
事實證明了,其他國家的山寨辦法沒有取得預想中的效果,最終世界上還是隻有一家矽穀。
其實,不僅其他國家試圖複製矽穀模式,就連美國人自己想做過同樣的事情,他們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請來矽穀之父都沒能夠成功。
矽穀的誕生,最主要得益於位處矽穀心髒的學校斯坦福大學,它是惠普、瓦裏安聯合公司等眾多知名企業的誕生地。這些企業又不斷的推動科技脈絡向外延伸,若是說有什麼因素使得矽穀成為與眾不同的地方的話,那麼一定是這家大學帶來的創新氛圍和企業家精神。
在矽穀吸引到世界目光後不久,其它地區開始蠢蠢欲動了。
複製矽穀第一次最正經的嚐試發生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一個高科技企業背後的財團試圖在新澤西州打造一模一樣的矽穀。他們聘請了弗裏德理克,一位剛從斯坦福退休的工程係主任。
有時人們也會通過“矽穀之父”的名號想起弗裏德理克,正是他將斯坦福工程學院從還是散亂零部件的初級階段打造成為一架創意機器。通過推動科學和工程學院合作,使之與當地企業搭建聯係,為企業做需求研究,弗裏德理克建立了一種信息交換與合作的文化,而這種文化則定義了矽穀這片土地。
新澤西州無疑想仿製這條道路。
當時它已是領頭的高科技中心,有著725間企業的實驗室,其中包括RCA(美國無線電公司)、Merck(美國製藥公司)和晶體管的發明者貝爾實驗室,還有著50000的科學和工程人才。
但由於這片區域內缺少頗負盛名的工程性大學,以至於這片區域內的企業不得不從別的地方引進人才,而他們同時又擔心自己的先進技術會被外來人帶到別的地方去,這一恐懼最佳的佐證是:哪怕普林斯頓大學就在附近,也沒有任何一家企業願意接受普林斯頓的調研申請,因為害怕泄露行業機密。
所以新澤西州的企業家和政府領導們,決定在貝爾實驗室的帶領下建立一所像斯坦福一樣的大學。這也是他們找來弗裏德理克的原因。
弗裏德理克草擬了一份計劃,但他隨即發現很難施展開來,因為產業的不配合。RCA很不情願與貝爾實驗室合作,拒絕簽署合約,Esso(美國埃索石油公司)更不情願與大學共享他的優秀研究人員,以及Merck(美國製藥公司)和其它製藥公司則吝於支付調研的費用。除非有共同利益,企業主們根本無法與競爭者合作。
弗裏德理克隻好轉移陣地到達拉斯市,但事實證明,他再次因為同樣緣由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