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北遊》中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11}
在《莊子》眼中,生死與“鬼神”、“天帝”沒有任何關係,那無非是一種自然現象,是氣凝聚或消散的結果而已。當氣凝聚的時候,生命就誕生了;而當氣消散的時候,生命就隨之消亡了。可見,生死與任何神秘力量都不相關,隻不過是氣化流轉過程中的一個自然的階段或狀態。《莊子》看待生死的科學態度,使得對此神秘化、迷信化的理解自然也就破除了。因此,法國漢學家弗朗索瓦·於連對尚處文明萌芽階段卻能堅持科學態度的莊子大加讚揚:“他(莊子)沒有乞靈於其他的世界,也沒有打算說服我們,要我們信仰什麼。”{12}
《莊子》把“死生”置於“氣化”宇宙論的大視角下,使得“死生”的轉化,成為宇宙運行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無論“生”還是“死”,都因此成為一種形式的存在,一種“氣”轉化之後的不同形態的存在。《至樂》篇中說,莊子的妻子去世了,惠施去吊唁,卻見到莊子“箕踞鼓盆而歌”;之所以如此豁達地對待生死,恰是其視生死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時運行一樣的自然過程。值得注意的是,《莊子》縱然是在強調“死”不是虛無的終點時,也並未求助於外在的“神明”和宗教力量,而是在現實的宇宙自然中探索追尋其依據;在迷信觀念盛行、距近代科學產生時日尚遠的兩千多年前,《莊子》的這種思想可說是鳳毛麟角,而其展現出的科學精神也是極為難能可貴的。錢穆先生說得很明確:“莊子絕沒有西方宗教氣味,而且是絕端的無神論者。”{13}
《大宗師》篇指出“不死不生”的“道”的境界:
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14}
在這裏女偊對南伯子葵講述學“道”的進程:女偊達到不憂慮於生死、置生死於度外的層次,就能實現心境清明洞徹的程度,而這是體悟絕對的“道”的先決條件;體悟到了絕對的“道”之後就能不受時間的限製,如此才能沒有死生的觀念,達到“不死不生”的境界。大道運行,使得萬物不斷地生息死滅,而它自身卻是不死不生的。
總而言之,依據《莊子》的觀點,絕對的“道”不僅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而且還是一種對現象世界升華與超越的“逍遙”境界。或許李白對此的描寫更為形象:“扶搖直上九萬裏”。“道”本身即是“不死不生”的;而體悟到絕對的“道”之後,“浩浩乎如馮虛禦風”,達到“不死不生”之境。也就是說“不死不生”的境界,即為“道通為一”的“逍遙”境界。而隻有“不死不生”的生死觀,才真正是至上的“生死”境界,因其得以實現“道通為一”的“逍遙”境界。至此,《莊子》哲學始終指向超越境界的“道”的誌趣得以充分彰顯,其生死觀始終追求這樣一種“超越性”的目標於此得以完全展現。
注釋:
{1}文炳.康德哲學中的Transcendental的中譯論爭史考察——兼及對a priori,transcendent的考察[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0.
{2}[德]海德格爾.孫周興 譯.路標[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06.
{3}[美]餘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M].江蘇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9-10.
{4}{5}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613.
{7}陳鼓應.老莊新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379.
{8}【英】羅素.何兆武,李約瑟譯.西方哲學史(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35.
{9}湯一介.超越生死的觀念和途徑[J].中國教育報,2001(7).
{10}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196.
{11}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597.
{12}【法】弗朗索瓦·於連.閆素偉譯.聖人無意——或哲學的他者[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21.
{13}錢穆.中國思想史[M].台灣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8:49.
{14}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202.
(作者簡介:於騰濤(1987.10-)男,河北唐山人,青海師範大學政法學院2012屆中國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哲學與文化比較。)
(本文選自:群文天地 2015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