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雕塑與媒介(1 / 3)

雕塑與媒介

脈動

作者:曾靖 王夢佳

2013年12月28日至29日,“雕塑與媒介”第19屆中國雕塑論壇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2013年年會,在北京國粹苑隆重召開。本次活動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雕塑》雜誌社攜手茅台白金文化藝術酒品牌和中國原創文化公益基金共同舉辦。28日上午,全體與會專家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國原創文化基金啟動儀式”。28日下午,組委會分別舉行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年會及中國原創文化發展研討會。29日全天為第19屆中國雕塑論壇的主題演講,上午會議由著名理論家孫振華主持,下午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書記趙萌主持。《雕塑》雜誌社社長範偉民、雕塑專業委員會主任孫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三位專家分別就論題主旨進行主題意義闡述;14位演講嘉賓圍繞著論壇主題,從雕塑本體研究、方法論研究、哲學思考、社會學思考、數字技術的影響等角度展開論述。參會專家就演講內容展開探討,整場會議精彩紛呈,高潮迭起。

一、主題意義闡釋

本屆論壇的主題為“雕塑與媒介”。孫偉主任在其題為《社會即媒介》的主旨演講中提出:雕塑最廣闊的媒介就是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所共同構築的社會現實。他試圖從人類發展的角度,引申出“社會即媒介”的討論議題,看清未來雕塑發展的真實走向。他認為:在中國當代社會進入轉型的深化的時代背景下,雕塑學術界就“雕塑與媒介”這一話題的討論,其目的不僅試圖在學術理論上有所突破,進一步明確文化藝術在當代生活中所處的身份和作用,也力求在雕塑專業委員會中形成一種實事求是的學風,形成一種文化藝術真正與社會生活相融合的學風建設體係。

範偉民社長作了《媒介的本源及延展意義》的發言,陳述了本屆論壇的主辦初衷及學術討論的幾個重要思考課題。他在發言中提出:媒介與雕塑之間的關係並不僅僅是審美感知和技術性的問題,每一次媒介變革都給雕塑帶來本體論上的內在衝突,不斷地在突破著雕塑的邊界,可以說媒介的變革在曆史上是引發藝術變革的決定性因子。關於雕塑和媒介的探討,實際上是對於跨文化語境下雕塑的未來的探討。也就是說,當媒介的擴展成為一種藝術創作的常態之時,雕塑這門古老的藝術和雕塑家究竟是怎樣地感知時代,怎樣地感知生活,並找到自處的方式?這是我們試圖探討的根本問題。他最後強調:“雕塑與媒介的討論命題,不僅是一個學術主題,同時也是一個具有廣義性的文化主題。媒介與雕塑之間的關係已經延伸到公共藝術、城市形象、人文生態等一係列的文化策略之中。從這個層麵上來講,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媒介,那麼,當雕塑與生活發生關係的時候,也就是文化與消費發生關係的時候;更是藝術的體現出具有整合功能的時候。文化的力量可以激活一個空間,再造生態,雕塑可以改變場域精神,使我們生活得更美好,這就是藝術的作用與意義。

魯曉波院長作為組委會特邀嘉賓,作了《媒介跨界下的觀照》的主題報告。他提出: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轉型的過程中,中國的文化建設正處在被高度重視與發展階段,城市化建設進程加速在這種開放發展機遇中,雕塑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從各種城市公共環境建設中我們都發現,雕塑的設計與設置是必不可少的。雕塑在城市建設中的運用與發揮可以作為一個大的係統工程加以研究。目前所討論的雕塑與媒介,要把雕塑放到一個更大的範疇裏去思考。一切即媒介,雕塑與新科技的結合是無法回避的發展方向。我們所關注的當下就是一個大的媒介力量組成的時代,雕塑與人工智能、生態領域、生命科學等科技手段越來越達成了一種互動。因此對於雕塑與媒介的探討,是具有當下與未來意義上的一個大的命題思考。

二、論壇觀點交鋒

主論壇的演講嘉賓包括四川美術學院教授朱尚熹、中國美術學院博士曾令香、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傅春禹、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許正龍、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講師張兆宏、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博士陳超、四川美術學院雕塑係主任焦興濤、西華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楊曉見、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滕小鬆、清華大學博士李玉倉、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高蒙、廣東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設計學院講師馬濤、江南大學數學媒體學院副院長王峰、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宿誌鵬。大家所共同探討的“雕塑與媒介”,可以從以下四個層麵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