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素的故事(散文)(3 / 3)

可是!可是許多人的生命軌跡就因為一個、兩個或者很多個“可是”而不斷轉折,陳素也一樣——可是,好景不長。這段婚姻維持了兩年,就因為各種瑣事而終結。愛情總是輸給瑣碎的煙火,新鮮勁頭一過,炙熱的情感慢慢冷卻,早已不複當日的柔情萬種,也失了愛屋及烏的耐性和氣度。從天亮到天黑,孩子的哭聲和吵鬧不絕於耳。難免的斥責和抱怨使得這個本就散發著敏感氣味的組合家庭愈加的岌岌可危。你的和我的,分得越來越清楚。

劉強很溺愛他的兩個孩子,小菊常跟陳素頂嘴。陳素年輕,嘴上也是不肯饒人,劉強冷冷的看著,什麼也不說。見父親不否定自己的態度,小菊就更加肆無忌憚,時常跟陳素大吵大鬧,吃飯時盛飯都不給她盛。可劉強依然沉默,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一樣。小柱上學常買零食回來,大毛小毛巴巴地看著,他就倒一點在地上,讓他們撿了吃。有時稍不順意,一腳踢過去,陳素三歲的兒子大毛就倒在地上,還不解恨,再糾起他的衣領嚴厲警告:敢告訴你媽,打死你!這些陳素自然不知道,因為她三歲的兒子也確實不敢說。隻是不解,這個在他父親麵前乖巧的小男孩為何會變得如此邪惡。而他的父親從不管教,任其肆意妄為,甚至有時助其威風。而陳素的任何一句批評教育,都有被曲解和放大的可能。況且劉強不語,陳素在小菊和小柱麵前沒有半點威信。有時大毛小毛玩鬧、失手打碎碗碟杯子,劉強一聲嗬斥,陳素為護著自己的孩子,爭執起來,這個家又是一場風暴。就這樣常常為一隻打碎的碗、一件弄髒的衣服、甚至一句話吵來吵去,愛情的餘溫早已蕩然無存,剩下的隻是相互拖累的抱怨和怒氣。

有一次大鬧,兩個人廝打起來,四個孩子哭鬧不止,哪裏還有一個家的模樣。平靜後找來村長和族裏的長輩前來調解,在大家苦口婆心的一番勸說下,終於言歸於好。可是激情退卻,生活打磨,兩個人的心裏已有了芥蒂,臉上便黯淡了許多。沒多久又吵起來,就這樣反複地吵著、鬧著、打著,從靈魂到身體,彼此傷害,不肯相讓。

4

這樣的家,陳素是待不下去了,兩個孩子也待不下去了,組合的臨時家庭就這樣散去。陳素帶著他的兩個孩子,趙村是沒臉回去了,隻能回娘家,回那個生她養她的小村莊。兩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在外婆的院子裏跳著鬧著,一會兒追著雞滿院子的跑,一會兒騎著門口的大白狗哈哈的笑……還不懂悲傷的年紀,隻要吃得飽穿得暖,隻要有媽媽的疼愛,世界就是美好的。而陳父時常倚在門口抽他的旱煙,看著孩子依然幽幽的歎息著,陳媽仍在低頭或者轉身的時候抹著眼淚,可是又有什麼辦法!

也有人了解陳素的情況,托七彎八拐的遠方親戚來說媒提親的,可是男方不是耳歪眼斜娶不到媳婦的老男人,就是中年喪妻終日飲酒的禿頂醉漢,而陳素那年才23歲。陳父無一例外把他們趕出了家門,而他們悻悻的離去總會引來一場圍觀和一陣子的話題。隻有李婆似乎很為那些人憤憤不平,每次在背地裏跟別人議論陳素時總不忘說:“都嫁兩回了,克死了她表哥,還拖著兩個孩子,挑來挑去,有人敢要也就不錯了。”

小村沒有秘密,這些話自然也傳到陳素的耳朵裏。她隻默默地看著孩子流著眼淚,她的眼淚也許是為孩子沒有父親而流,也可能為自己這幾年的不幸遭遇而流,又或者是為了以後即將麵對的苦難而流。隻是那眼淚也隻能無力的滑過臉龐,什麼也改變不了。後來陳素就出去打工了,因為無論如何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父母已經年邁,她要想辦法掙錢養活大毛小毛。不管怎樣,生活總是要過下去的。她想,也許等孩子長大,一切就有盼頭了。她要把孩子撫養長大,讓他們讀書識字,找個好人家,像她的母親曾經對她的期望一樣……

從18歲到23歲,在一個女子一生中最美的年華裏,陳素經曆著人生的大喜大悲,從私定終身到亡夫之痛,再從重組家庭到家庭破裂。同樣的年紀,同樣的時間裏,村口張家的小女兒正在省城上學,從大一到大四,從上學到工作,偶爾回村,聽說過陳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