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文/劉翔雨
“海島封閉的環境和凝固的時間往往被人們視作異化之地,荷馬、莎士比亞、笛福、凡爾納、卡薩雷斯、戈爾丁等文豪均曾把其作品的故事發生地設定在海島,有的把海島幻化成避難所、冒險地、神賜之地,有些通過幽閉的環境折射人性的複雜。”此段文字是從本期《20位公民的海島夢》所設置的開放問題中摘錄出來的,之所以再次提及,是因為在策劃兩周年主題之初,我們就給出了一個命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島”。
當人類的鐵犁爬滿整座大地,轉而又對此外的事物產生興趣,諸如海島。於是有了徐福口中的蓬萊、方丈、瀛洲,金庸武俠中的桃花島;也成就了高更筆下的大溪地,馬克-吐溫讚歎的毛裏求斯。無論是虛構出來的神仙居所,還是保持著純淨的自然之島,無不挑逗著人們最敏感的感知神經。有人千辛萬苦,隻為一睹其容;有人窮極一生,終留遺憾。
每個人心中島的標準不一,或是對自由的向往,或是對純淨的追求,亦或是籍以重燃激情,但殊途同歸——每一位公民對幸福的渴求。曾出版暢銷作——《中國人你為什麼不快樂》的孫健,在談及海島元素時,把瓦諾阿圖視作幸福的象征。當時並不富裕的他賣掉車子和房子,花掉所有積蓄,費盡周折最終還是踏上了這個幸福的源泉:
“到了瓦諾阿圖之後發現,那裏的人為什麼那麼快樂。瓦諾阿圖是一個熱帶海島,島上的人即使什麼都不做也餓不死,凍不死。吃住都很容易解決,又沒有生存壓力,很多人就不工作,每天就唱歌做遊戲,很多四五十歲的男人還在跟小孩一起玩耍。”
由此推斷,幸福也是簡單的,歸咎於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對待生活的態度。
島是一種情結,一個歸宿。“南溟者,天池也。”我相信,即使老莊真流落至海上,也會去尋覓方寸之地,以踐行他的逍遙遊。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島,或虛無縹緲,或白雲嫋嫋。思想家以想象力表達,行動派用腳步實現。我們把前者稱為理想國,後者視為現實地。
為了心中的那座島,無數人徘徊在舍與得,向左還是向右的街口。遲疑間,塔燈黯淡,航向已不在。待容顏老逝,步履蹣跚,終將其埋藏,化成心結。
揚帆,去心中的那座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