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道
封麵故事
作者:王愷
台灣食養山房,茶界、藝術界人士都是這裏的常客
《三聯生活周刊》有關茶的封麵專題,從若幹年前就已經開始操作,最早是去原產地考察,采訪當地的茶農和科研部門。也做過一些工夫茶的研究。之所以去年專去日本和台灣地區采訪茶界狀態,是因為我們想弄清楚,在日常的飲茶係統之外,是不是存在一個包含了複雜審美,更精致飲用方式,更注重禮儀、器物和飲茶心境的茶世界。畢竟,茶書裏所記載的古人的飲茶方式,無論是唐宋還是明清,都比今日所見要複雜許多。
結果確實如此。日本從宋禪院學習了抹茶道,到了千利休時代又按照自己的形態改變成了日本的茶道,流傳下來成為若幹流派。而明末時候,中國使用壺泡的飲茶方式再次改變日本,隱元禪師的進入,使日本形成了煎茶道之風,流傳至今。這些飲茶方式雖然已經帶有了濃厚的日本文化氣息,但還是能從中看出很多曆史上中國茶道的深厚影響,包括器物、動作,以及貫穿在其中的若幹思想。台灣地區也是如此,從潮汕工夫茶和日本茶道分別吸取到很多東西的台灣茶人,近30年已經形成了自己對茶世界的獨到看法,無論是飲茶的方式,還是喝茶的環境,包括茶具的製造和審美。這些去現場探訪的結果,最終成為我們去年的那本《茶之道》專刊。
但是我們的問題仍然存在。去年日本的采訪,僅僅完成了抹茶道的觀察,那麼與中國今日飲茶方式更接近的煎茶道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煎茶道與唐朝流傳的煎茶之名相同,飲法卻又傳自明代?中日茶風之間到底有怎樣的淵源?其茶道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包括中國自唐陸羽所確定的飲茶方式是否該稱茶道?帶著這些令我們困惑的問題,我們再次去日本。當然,台灣、香港地區的情況也類似,我們也有大量尚未得出答案的問題想去征詢台灣茶人的意見。比如老茶的情況、柴燒茶器的情況,這些在大陸都才剛剛興起,當地卻已經流行了若幹年。
在日本,有兩個采訪令人難忘。一個是日本東京學藝大學高橋忠彥教授的采訪。他告訴我們中國與日本的茶世界的點滴變化,都是根據大量資料得來的研究成果,非常有依據。
“唐之前,南北朝時期,茶的流行僅限於南方。到了唐代,陸羽開始辦茶會,他和當時上層人士,如顏真卿等往來甚多,這種茶會,形成了很多規則,包括器物都有了嚴格規定(包括客人來了煮茶,煎茶之名由此而來)。這種茶會,是享受茶、享受生活的開始,當時的影響不局限於宮廷和士大夫,迅速在寺廟中普及,也成為一般人家的待客之道。你看白居易的詩歌裏就有大量關於茶會的記載,而陸羽的《茶經》,基本上就是關於茶的百科詞典,因為他的堅持,這也成為今天的茶的主要飲用方式。雖然唐時煮茶,宋時點茶,明改用泡茶,但享受茶所帶來樂趣的精神一直影響到後世當下。”
宋時日本僧人到天台山朝聖,據說這裏山峰如蓮花,他們帶回日本的,不僅是佛典,還包括當時寺廟流行的點茶方式,榮西和尚學會了種茶、采茶和製茶,且編寫了《吃茶養生錄》。“在中國,《茶經》的讀者可能不多了,這和榮西的書一樣,在日本讀者也不多。可是,並不表示他的經驗沒有流傳,他對茶帶來的健康的觀念,在日本影響至今,成為日本文化裏根深蒂固的觀念。”
也許就因為這種影響,所以雖然明朝傳入了泡茶方式,可是文人們還是不願將其稱為簡單的泡茶,他們還是按照唐時古書稱謂,稱之為煎茶。高橋解釋,中日茶文化的這種反複交流,是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使得兩國茶文化都以一種新的方式在前行。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是安藤雅信。這位日本陶藝家現在製作的片口,在日本是飲用清酒的器物,在中國卻成了非常好用的公道杯。安藤欣喜於自己所做的器物在中國被當作茶器使用,他說:“過去中國茶道影響了日本,現在兩國又在茶文化交流之中,如果我做的東西,能給交流中的文化增添一點點,那就是特別自豪的事情。”
這種敞開的心態,特別讓人欣賞。
其實兩國茶文化的相互影響,一直都存在。中國古老的茶文化傳播到日本,在日本承襲下來。台灣的茶文化之所以複興,受到日本保留的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台灣茶人放棄了本位主義,才迎來了自己飲茶方式的變革。到馬來西亞尋訪老茶的流轉,也是交流融通的過程。這也許正是我們做這一期《茶之道》的意外收獲——不僅收獲了關於茶的若幹真知,更明白了,隻有在不斷的敞開與交流中,中國的茶文化係統才能越來越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