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隻有10元麵值的人民幣,又沒有點鈔機,我們嘩啦嘩啦地數錢,數到手抽筋,而且神經高度刺激,吃4顆安眠藥,晚上也隻能睡兩個小時。錢的力量太大了!”
人物簡傳:
楊百萬,原名答,漢族,性別男,國籍中國,出生於1950年,原上海鐵合金廠職工,“中國第一股民”,“平民金融家”,中國證券市場的最早參與者,實踐者和見證者。在證券市場擁有許多“第一”:第一個從事大宗國庫券異地交易的個人,第一個到中國人民銀行谘詢證券的個人,第一個個人從保安公司聘請保鏢,第一個主動到稅務部門谘詢交稅政策,第一個聘請私人律師,第一個與證券公司對簿公堂,也是第一個作為個人投資者被大學聘為教授。
那些數著錢睡覺的年月
“1988年到1993年,是我最興奮的5年,但同時也是我最痛苦的5年。我第一次看到那麼多錢,但沒有社會地位,思想上也很彷徨,我每天都擔心自己被列入‘投機倒把’的黑名單,擔心自己的活幹不長久。”——楊百萬評早期生活
第一桶金:數錢數到手抽筋
答的第一桶金掘自國債買賣。
“我是1988年3月28日從工廠辭職的,扔掉了鐵飯碗。”在原上海鐵合金廠職工答回憶中,4月初的一天,報紙上一條新聞引起了他的注意:1988年4月21日,中國將開放國庫券交易。
“隻要有證券交易,就有高低價。”楊百萬稱,當時他就“傻”想,或許能從差價中賺上一筆。
在首個交易日,楊百萬,不,是答,拿著2萬元錢到了交易所,當日的開盤價是108元,答沒猶豫,2萬元全買了。“買是買了,但害怕跌。下午就跑去交易所看行情,一看,發現漲到112元了,趕緊賣了,賺了800元。”一年的工資到手了,心放寬了些的答,又開始突發奇想:全國有7個城市開放了國庫券交易,城市之間是不是也有差價可賺?他跑到上海圖書館,翻看全國各地的報紙,終於查到,安徽合肥當日國庫券開盤價94元,收盤價98元。
連夜去合肥!一個來回,2萬元本錢一下子變成了2.2萬多元。跑了幾次以後,答決定借錢,借遍親朋好友,手頭有了14萬元現金,他開始背著更多的錢往返於合肥和上海之間。答每一個往返所賺的錢都比上次多,每次到家,就是和老婆頭對著頭數錢。“那時候隻有10元麵值的人民幣,又沒有點鈔機,我們嘩啦嘩啦地數錢,數到手抽筋,而且神經高度刺激,吃4顆安眠藥,晚上也隻能睡兩個小時。錢的力量太大了!”通過這種螞蟻搬家的方式,一年之後,答變成了楊百萬。
做“傻事”尋找定心丸
在身價超過百萬半年之後,楊百萬便聲名在外了,因為上海證券交易所每天80萬的成交量中,有1/4來自答,證券所納悶:他究竟為何會有那麼多的國債券?
“查一查製度上是否有什麼漏洞,為什麼楊百萬賺的比我們證券公司還多。”當時上海市高層領導的批示,讓楊百萬一度感到不安。“當時最大的擔心是有一天有人來割資本主義尾巴。”如何才能避免?楊百萬天天想,之後做了其他“倒爺”眼中的幾件“傻事”。
“我先去了稅務局,那天正好局長接待日,我說,我是小平說的先富起來的人,我要交稅。”報上“答”的名字,局長驚歎:你就是答啊,我們早就注意你了。但是國庫券的稅是免掉的,從事國庫券交易也不用交稅。
為了確保自己之後的買賣有理有據,他跑到公安局,以每月600元的工資請了兩名公安人員為其當保鏢,“說實話,是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哪怕今後真有什麼狀況,也能說是在人民公安的監督下所做的事情,總不至於給太嚴重的處分。”
對於自己的最初的百萬身家,答並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但這幾件“傻事”,卻是他引以為豪的,“我的戰略步驟把人震撼了。”
十年股市起起伏伏
“1993年是一個轉折,鄧小平說,股票市場要大膽地試,他的話給我吃了一顆定心丸。1993年到2002年,從事證券交易不再是外人眼中的投機行為。我研究市場,分析心理,真正轉變為一個投資者。”——楊百萬。
熊市牛市間華麗轉身
如果說成為楊百萬有一定的偶然,但在股市的一路起伏中巋然不動,確實是要智慧的。答身上有一種特別的嗅覺,大多數情況下,不僅是買國債、玩股票、買房產能賺到錢,甚至在大哥大這樣的生活用品上,他也總能在高低價之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點——
1988年,答以19800元的價格買了大哥大,用了4年之後,1992年,以3萬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個台灣老板,那年年末,大哥大的價格就掉到隻要幾千元一部了;
1993年第一個熊市到來之前的最高點,他賣了一部分股票買房子,在2005年6月的大牛市到來之前,他又賣了房子殺入股市;
2007年5月,楊百萬高調宣布,自己已經全部空倉,幾天之後,股市遭遇印花稅調高之後的盤整,一度跌破3700點;
2008年1月21日、1月28日連續兩個“黑色星期一”,兩周10個交易日,幾度出現千餘隻股票齊跌行情,上證綜指直落千餘點,而就在此前的1月20日,楊百萬在講座上把預測傳遞給了聽眾,並宣布:“1月8日,我就清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