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端超市的“非超市化”營銷(1 / 3)

高端超市的運營,關鍵不在超市本身,而在於對高端消費理念和消費行為的把握。

在經濟低迷的時候,要想節省開支,去超市購物是不二的選擇。但近兩年,在一線城市的鬧市區,一個又一個“高端超市”開張營業。讓我們看看時下備受關注的幾家“高端超市”,上海的城市超市(CITYSHOP)、北京華聯的BHG、和記黃埔百佳超市旗下的TASTE、屈臣氏的GREAT、華潤萬家的OLe、武漢中百的生活劇場、遠東百貨國際生鮮超市、伊勢丹、武商量販超級時尚生活館等。尤其是在北京和廣州,似乎“高端超市”成了高檔商圈內不可缺少的一道風景線。

在這些“高端超市”裏,陳列著比比皆是的進口商品,擺放著你平常買不到的珍奇水果,貨架不高不低、開闊通暢,店麵裝修典雅、時尚,導購員看上去都像西點麵包房的服務員,購物過程絕對讓人心曠神怡,但價格標簽也是毫不含糊地“高端”。為什麼被稱作高端超市?賣什麼商品?提供什麼服務?如何培育和占領市場?當然,答案不僅僅是“高檔和高價”。

本質上並不是超市

從字麵上講,“高端超市”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開在高檔住宅社區附近的大型綜合超市,周圍兩公裏以內的居民多數為高收入人群,消費檔次比較高;與此同時,超市的物業租金以及運營成本也較高。在高消費、高物業成本的背景下,超市的產品檔次高、定價也高。例如,上海的古北家樂福,東臨虹橋開發區,西臨長寧別墅區,超市對街的古北小區是台商聚集的地方,因此屬於典型的“開在高端社區的超市”。超市內的商品和其他超市沒有太大的不同,依然貨品齊全、琳琅滿目,隻是多了一些高檔商品,同時普通商品的價格稍高而已。商場的陳列布局、裝飾風格、服務方式,沒有任何的特別之處。

另一類是開在高檔商務中心或商圈的“高端超市”,這類超市的麵積一般不大,小則1000平方米,大則3000平方米左右。這類超市主要以生鮮、食品為主,甚至達到90%的比例,尤其是進口食品是其一大特色,能夠達到30%以上,同時也銷售一些高檔的日用消費品。這類超市屬於典型的“開在高端商圈的超市”。它所瞄準的並不僅是周邊的居民,主要是來此購物逛街的高端人群,因此往往選址在購物中心或百貨大樓的內部或附近。例如,華潤萬家的OLe已經進駐北京國貿、雙子座、金融街,最近開張的武漢中百生活劇場,已經在漢口航空路的新世界百貨中心、漢陽鍾家村的銅鑼灣購物廣場開辦了兩家麵積近千平方米的“高端超市”。

而目前業界所廣為關注的“高端超市”,多是第二類,即開在高端商圈的高檔生鮮、食品超市。這類超市麵積小,以高檔食品為主打商品,兼售少量的日用消費品,高價格、高檔裝修、優質服務。事實上,我們很難稱之為超市,因為它已經不再具有SuperMarket的特征了。

無法沿用超市業態思維

關於這一點,這還得從零售業的演變曆史說起。

20年前,在居民家庭日用消費領域,我們的城市零售業態還是以百貨大樓、副食品商店、菜市場為主。後來,超市出現了,在那裏幾乎可以買到你想要的任何一種日用品,而且是全新的自選模式,完全可以和過去的大市場相提並論,其明碼標價的定價特征,讓消費者著實輕鬆了許多。再後來,出現了更加細分的專業商場或商店,例如,服裝百貨大樓,家具、建材、衛浴產品商場,電子電器商場,甚至出現了專門的窗簾、布藝、床上用品商場,化妝護膚品商店。進入21世紀,超級購物中心出現了,地下二層是超市,地下一層是電器商場,地上一層是黃金首飾和化妝品店,二層至五層是服裝,六層是餐館,七層是電影院、書店和遊戲廳等,甚至還有藥店、外語培訓中心。 對照一下“高端超市”,首先,從其商品種類上看,僅僅局限於生鮮、食品、少量的日用消費品,其80%以上的生鮮食品比重,遠遠超過了普通超市35%左右的比重,品種數量也相應地大大減少。也就是說,消費者不可能到此一站式購齊日常居家消費品,而“一站式購齊”是超市的基本特征。其次,“高端超市”銷售的僅僅是生鮮食品和少量日用品,每天都需要,每周都要買。這不像耐用消費品,買一次用一年甚至多年。因此,除非是富裕階層,城市的“白骨精”們不可能每次購物都在“高端超市”,他們去“高端超市”購物隻是為了一個“體驗或嚐試”,絕不可能把這裏作為經常性大量購物的地方。而這和超市的消費理念是背道而馳的,超市需要的是“每日都消費、每周都采購、每次都買齊”的常客,目的在於滿足一個家庭的日常居家全部所需。另外,由於超市主要提供日用消費品,因此其輻射半徑有限,一般是兩到三公裏。因此,傳統超市選址都比鄰人口密集的居民住宅社區,而當前開在購物中心和商業街的“高端超市”,顯然不支持這種居家購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