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差距的國際比較
經濟視野
作者:李夏南
摘 要:我國經曆了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也麵臨著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和收入分配不公持續惡化的嚴重問題。本文本文分別從橫向和縱向兩方麵進行比較,選取OECD,金磚五國,亞洲四小龍,非洲聯盟進行橫向比較,再以中國為例,從改革開放至今進行縱向比較。結果顯示,中國總體基尼係數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已處於較高水平,收入分配改革迫在眉睫。
關鍵詞:收入差距;國際比較;基尼係數;收入分配改革
一.引言
國際收入分配結構是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未來3—5年是我國推進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調整的關鍵時期。因此進行收入差距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國內外關於收入差距國際比較的文獻有很多,但是中國的收入差距,與其他經濟發展階段相似國家相比,處於一個什麼位置?與發達國家相比,處於一個什麼位置?這方麵的研究很少。本文主要工作就是,收入差距指標(基尼係數)的國際比較。通過國際比較,讓大家對中國收入差距有一個新的認識。
本文分別從橫向和縱向兩方麵進行比較,選取OECD,金磚五國,亞洲四小龍,非洲聯盟進行橫向比較,再以中國為例,從改革開放至今進行縱向比較。OECD國家簡稱經合組織,被稱為“富豪俱樂部”,代表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金磚五國指的是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和南非等新興經濟體。亞洲四小龍為亞洲的香港、新加坡、韓國和台灣。非洲聯盟代表非洲落後國家。
二.OECD國家收入差距的比較
通過比較34個OECD成員國的基尼係數(稅收和轉移支付調節前後),可以發現,OECD國家稅收與轉移支付後的基尼係數主要分布在0.24-0.34之間。基尼係數最低的國家是丹麥,基尼係數為0.24左右。基尼係數最高的國家是智利,基尼係數即使在經過稅收和轉移支付之後還是高達0.5左右。經過稅收和轉移支付後,大部分國家的基尼係數都有明顯的下降,說明稅收和轉移支付對收入差距的調節有顯著的效果。稅收與轉移支付後基尼係數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的隻有三個國家,按從小到大的順序分別為土耳其、墨西哥、智利。
三.金磚五國收入差距的比較
金磚五國代表新興市場經濟的國家。其中,南非的基尼係數最高,2005年高達0.631,2007年繼續升高至0.674,直到2009年回落至2005年的水平,但收入差距還是很大。印度的基尼係數是五個國家中相對較為合理的,從2004年的0.368逐漸的下降致2005年的0.334,在2010年有小幅的升高,至0.339.總體比較平穩,收入差距並沒有擴大,得到了有效的控製。巴西的基尼係數從2000年開始的0.553一路上揚至2004年的最高點0.577,後來逐漸下降到2012年的0.519,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還是高於國際警戒線很多。俄羅斯的基尼係數從2000年的0.395開始呈現擴大的趨勢,上升到0.4之上,從2007年之後一直穩定在0.42左右。而中國的基尼係數從2000年的0.402開始,擴大的趨勢比俄羅斯更為明顯,最高點達到2008年的0.491,08年之後有一定的回落,總體還是具有很大的收入差距。
四.亞洲四小龍收入差距比較
亞洲四小龍指的是香港,新加坡,韓國和台灣。韓國稅收和轉移支付後的基尼係數是四小龍中最低的,11年其基尼係數僅為0.311左右,但在其經濟20世紀60年代開始起飛後收入分配差距仍有所擴大。1965年韓國基尼係數僅為0.34,從1975年到1980年時,基尼係數達到最高值0.39,隨後逐步下降,1993年時為0.28,收入分配狀況相當理想。從2006年到2011年韓國的基尼係數均穩定的維持在0.31左右,處在非常合理的區間。台灣的基尼係數從1980年的0.284上升至1993年的0.315,進而上升至2010年的0.339和2011年的0.342,收入差距呈現擴大的趨勢,但還是處於合理的區間。而新加坡的基尼係數從2001年開始一直到2012年一直在國際警戒線之上,稅收與轉移支付的效果不是很明顯,2012年稅收與轉移支付前後的基尼係數分別為0.478和0.459,縮減比例僅為4%左右,稅收與轉移支付的力度很弱,沒有起到很好的收入調節作用。中國香港的基尼係數是四小龍中最高的。2001年至2006年稅收和轉移支付前的基尼係數從0.515上升至0.533,上升了3.5%,從2006年至2011年的基尼係數變化不大,2011年的稅收和轉移支付前的基尼係數為0.537,稅收和轉移支付後的基尼係數為0.475,下降幅度為11.5%,比新加坡所采取的措施效果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