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絲綢業的國際化問題探討
國際經貿
作者:李宇婷
摘 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在整個世界範圍都掀起一股熱潮,幾乎這種國際化的趨勢席卷了世界各國各地。而許多行業的全球化經營趨勢是不可逃避的現實,行業間的國際化高標準經營也漸漸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必然。本文從中國絲綢業的發展現狀入手,分析了在國際化的大趨勢下,我國應該如何借鑒其他先進的國際化的經驗,闡述目前中國絲綢業存在的問題,並指出了中國絲綢業應充分利用入世後絲綢業國際化經營的契機,抓住機遇,積極麵對困難,找出解決辦法和措施。
關鍵詞:國際化;出口;競爭
一、中國絲綢業的發展現狀
中國絲綢的生產曆史悠久,絲綢品種繁多,名品迭出,在世界的絲綢發展曆史上一直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的絲綢生產國,作為絲綢產業的發源地,我國在生絲的出口以及絲綢類商品的初級麵料出口量上,長期都處於國際第一的行列。自從我國開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絲綢工業更是有了長足的發展。目前,中國絲綢產量依然居世界第一位,尤其是繭絲和綢緞這兩類商品,主導著國際商品市場的生產和主要價格走勢。但是,隨著世界經濟結構的調整,絲綢行業的國際貿易以及消費格局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絲綢業的生產中心也逐步向我國轉移。我國的絲綢工業發展,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在生產能力和技術裝備以及研究水平方麵都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據相關數據顯示:來我國生絲產量已占世界生絲產量的70%以上。由於我國國土麵積幅員遼闊,大部分地區都比較適宜栽桑養蠶,這為我國的蠶絲綢業的發展,提供了天然的大自然環境優勢基礎,而且由於發展的曆史悠久,我國在蠶絲綢業發展的技術設施的基礎比較完備,也擁有一大批優秀的產業精英和人才。因此,我國絲綢行業發展空間巨大,前景良好。但是,我們還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絲綢行業在國際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上我國東西部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絲綢行業的產業結構不均衡,因此未來要促進中國絲綢工業可持續健康地發展,使中國絲綢悠久燦爛的曆史文化繼續發揚光大,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
二、我國絲綢業國際化的進程中存在的主要的問題
1.我國絲綢業的經營規模小,創新能力弱
目前我國的絲綢業企業主要有兩種類型:由政府主導具有行業壟斷性質的一批大型的國有絲綢生產企業,這類企業目前數量越來越少;另外一種更多的體現為集體或私營企業,這類絲綢企業逐漸發展壯大並且與國外跨國公司的企業機製比較接近,但是普遍由於發展時間短,並且自有資金有限,因此導致企業的經營規模都不夠大。由於我國目前蠶絲加工企業許多都是原有的國有企業改製後,新組建的股份製企業,企業規模小並且十分的分散,企業表現出來的現代企業製度不健全,在企業生產的基礎環節以及加工環節都比較薄弱,而資金和科技方麵更都無法與世界上的國際絲綢名牌公司進行抗衡。另外,我國的絲綢出口企業,由於體製原因比較依賴原來計劃經濟中的統籌統分模式,更加關注商品的產量而忽視了商品的生產質量,也不太關重國際市場需求的變化。因此許多絲綢生產企業的產品創新能力弱,產品的技術創新改造和新產品的創新與開發少導致一直以來產品數量較多但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低,而且出口的品種單一,越來越無法滿足國際市場的多樣化消費需求。
2.絲綢出口企業的經營觀念落後
其實,中國的絲綢產業的發展不一定要做的規模很大,但一定要做出特色,做出個性,做出品位,這才是可供選擇的現代絲綢企業經營的觀念和思路。但是長期以來,中國的絲綢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出口形式一直比較單一,產品大多數是通過中間商供貨的方式,間接進入到國際市場上,使用這樣的銷售渠道使製造企業與市場上的商業企業之間原本的供求聯係被人為的隔斷,也造成了中國的絲綢商品不會或者是不會主動以自主方式進入國際市場,市場的開拓與經營營銷的隔斷,使得我國許多的絲綢企業,幾乎都是依賴以往的訂單式生產,經營中表現為僅僅滿足於有訂單的追求小富即安的心態,從不積極推銷企業自身的產品以及品牌,訂單有了就去生產,忽視了市場上新產品的誕生,新需求的開始。這樣也從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我國整個的絲綢行業產品沒有品牌,或者是有品牌但卻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知名度的國際印象。而且在我國絲綢出口企業之間,因為盲目地追求訂單的數量規模擴大,在國內企業間展開自相殘殺式的惡性競爭,壓價經營,不但企業利潤大大降低,還導致絲綢的原料和中低檔絲綢類別的產品價格過低,無利可圖的可憐境地。因為長期的盲目地追求數量的增長,是很多國內企業喪失了對國際市場需求的動態敏感放映機製,生產中也沒有創造力和創新意識,大大影響了絲綢生產企業的產品的市場應變能力與競爭力。即使短期在產品出口數量上看到了增長,但長期的經濟效益將越來越低,而更多的外向型的絲綢企業加入,隻會形成微笑曲線的利潤空間急劇下降,因此落後的經營觀念一定要盡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