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地攤神功大戰古武者
白色唐裝男子自是不會被杜昊擒到手腕,手掌一撥竟然欲將杜昊的手臂推開,沒想到卻宛如蜻蜓撼石柱一般的紋絲不動,而杜昊的手指已經向他的手腕拿來。
男子不由的吃了一驚,沒想到杜昊的力量盡然強大如斯,自己單純的以本身的力量盡然對看不了。不過男子的反應極快,一瞬間手臂就如同靈蛇似得,順著杜昊的手臂盤旋而上,化拿為切竟然以掌刀直切杜昊的咽喉。
杜昊沒想到自己也是一拿落空,竟然遭到男子的反擊,趕忙腳尖點地,後退了一大步。男子的掌刀擦著杜昊的咽喉劃過。
兩人乍一交手,均是吃了一驚。
杜昊這時第二次碰到這樣的高手。第一次碰到的是TT,但是TT的實力很明顯比這個白色唐裝男子要低了一個檔次。畢竟那次杜昊在伊蓮娜發生進級的時候,自己的實力也暴漲了十倍。
沒想到和白色唐裝男子交手竟然沒有占到上風,反而因為招數的問題處處受製。
白色唐裝男子的吃驚更甚。他看的出來杜昊既不是古武者,也不是生化戰士,盡管他的身上有生化戰士的氣息。
但是他的力量之大簡直不是人類。
白色唐裝男子說道:“看來所有的人都小看你了,不過下麵我就要讓你見識一下真正的高手。”
杜昊知道對方要來真格的了,當下也是渾身緊繃,全部身心的防備起來。但是嘴裏卻說道:“好啊,那就拿出你真正的實力吧。”
說話間也拉開一個架勢,正是地攤絕世武學八極拳。
"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八極拳,"八極"意為發勁可達四麵八方極遠之處。其動作樸實簡潔,剛猛脆烈,多震腳發勁動作。八極拳的"八極"一詞原為古地理概念,源於漢《淮南子·墜形訓》"天地之間,九州八極"。"八極"用於武術,則取意於"八方極遠"之地。清末民初時,因王中泉,張景星,李書文,王連峰,霍殿閣,劉雲樵,吳會清等人而聞名華國。
白色唐裝男子一看杜昊的架勢及看出來是八極拳。正是華國北方的著名拳法,但是杜昊的架勢怎麼看怎麼覺得不對勁,別扭,十分的別扭,這是杜昊的拳架勢給白色唐裝男子的最大感覺。
“好,既然你用北方的八極拳,那我就用南方的詠春拳。”說話間,擺開了詠春拳的架勢。
詠春拳是華國拳術之南拳的一個分支,傳此拳由五枚師太所創,後傳授與弟子嚴詠春,故名“詠春拳”。此拳主要手型為鳳眼拳、柳葉掌,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2]標指3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為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二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它是一種集內家拳法和近打於一身的拳術。它立足於實戰,具有招式多變、運用靈活、出拳彈性,短橋窄馬,擅發寸勁為主要特點,以大閃側,小俯仰,耕攔攤膀,摸蕩捋,審勢記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標、膀、腕指、黏、摸、熨蕩、偷、漏和“二字鉗羊馬”的身形步法為標誌。憑借手橋肌膚靈敏的感覺,發揮寸勁力量的內家拳法。
不得不說白色唐裝男子選用這套詠春拳是有針對性的
八極拳以其剛勁、樸實、動作迅猛的獨特風格流傳於世,八屬於短打拳法、其動作極為剛猛。在技擊手法上講求寸截寸拿、硬打硬開。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幫、擠、靠、崩、撼之特點。發力於腳跟,行於腰際,貫手指尖,故暴發力極大、極富有技擊之特色。由於八極拳動作剛勁、樸實無華、發力爆猛、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腳震九州”之勢。因此有“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之說。
八極拳聞名於其剛猛暴烈的拳風,同時也聞名於其進身靠打的招式。絕招“貼山靠”便是其中翹楚。八極弟子們習練“貼山靠”時,常常會用自己的身體去靠牆、靠樹、靠樁,可想而知其威力之大。貼山靠在進招之時的關鍵就是進身,以“打人如親吻”的距離接近對手,用肩部撞擊對方。其看似以肩部為發力點,實則結合了腰胯部的扭轉力,合全身之力向對方靠去,給人極大的傷害,將人摔倒。“開門出手,六力合一”,六大開之勁力,在八極拳的“貼山靠”上麵,展現的淋漓盡致。而下盤功夫中,“搓踢”是八極拳重要的腿法之一。八極拳講究“行步如趟泥,腳不過膝”。而搓踢正是這種步法的體現,他要求踢擊時攻擊點落於對手的膝關節以下,尤其是足部。因此搓踢雖不如其他的腿法有殺傷力,但是卻意在用踢絆破壞對手的腳下重心,用不強的勁力巧妙的達到擊倒對方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