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煉丹(1 / 2)

芝仙鎮位於烏龍村之東,相距約一百二十餘裏。芝仙鎮算得上是昆國鳳凰郡的一座名鎮,它的曆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餘年前。此鎮東接鳳凰城,西臨百靈山,北通番國,南極沼澤,名人彙聚,富豪雲集,可謂是人傑地靈。

鎮西的百靈山脈彙聚天下靈物,珍禽走獸、天材地寶無數,芝仙鎮是進入百靈山脈的必經之處,所以其地位舉足輕重。

芝仙鎮南街最繁華地段有一個大藥鋪,店門麵就有尋常六間之寬。紫檀為門,雕梁畫棟,簷下是一排金絲楠木立柱,撐起高大的屋子,高足有二丈二。台階旁蹲著兩尊青石獅子,十分氣派。

店門前立柱上有一副對聯:“架上丹丸長生妙藥,壺中日月不老仙齡。”門楣上掛著黑底金漆大排匾,“岐黃堂”三字龍飛鳳舞。

岐黃堂的氣派在芝仙鎮中算得上名列前茅。以“岐黃”兩字為店名的,若不是店主吹牛,就是具有真實的底蘊。岐黃堂絕對是屬於後者,此間藥堂有“丹王”公孫龍坐鎮,再加上有人稱芝仙鎮四大家族的聞家堡在後麵鼎力支持,“岐黃堂”想不出名都難。

岐黃堂前邊為藥鋪門店,堂後邊則是一座占地十五畝的多層次的大宅院,亭台樓閣,鱗次櫛比。

這座氣派不凡的院落開辟著一座占地數畝的花園,園子裏阡陌縱橫,分布著大大小小數十個藥田,種植著各種藥材,又引水成渠,環繞周圍,正有不少藥農在園子裏勞作。此時正值春風時節,大半的藥田都盛開出花朵來,花香陣陣,蝶舞蜂喧,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穿過這座園子的圓形拱門,就是一間大四合院,院子到處放著藥架,上麵曬著一株株靈藥。院子南角立著一尊大藥鼎,鼎下火爐中的火焰如烈馬奔騰,幾個役工在一位身穿春衫的俏女子的指揮下,往爐內扔藥材。一個頭發斑白的六旬老頭兒,目光炯炯地盯著爐中的火焰。

俏麗女子正是公孫小晴,此時,她的模樣有點憔悴,身上的春裳已經被汗水濕透,額前的秀發輕輕的沾在皮膚上,兩眼緊緊的望著丹爐出神,這一爐丹藥可是傾盡了她的心血,她伸手撩開額前的一縷頭發,轉頭叮囑老頭兒:“恒伯,火候可要看緊了,就剩這一爐藥材,可千萬不能有失啊!”

斑白頭發的老者目光灼灼地盯著爐中的青藍色火焰,鄭重地道:“放心罷,我眼都不眨一下。”

丹鼎上水氣翻滾如雲氣,一股奇異的藥香,籠罩在四合院上空。風箱呼呼地往爐內送風,木柴被熾熱的火焰燒得辟啪作響,火焰威力更猛烈了,恒伯手中持著一個鐵鉗子,每當火焰失常時,便會在爐中添些柴或取些柴,這樣就可以使丹爐內的溫度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

公孫小晴有點緊張地望著這爐丹,這可是第八爐了,前麵七次的失敗讓她摸索出一點門道出來,在煉製此丹前,她反複推敲才重啟煉丹,希望能夠出丹。

一切都按照即定方法進行,看起來還算正常,就在這時,忽聽爐內傳來幾聲脆響,眾人心中一緊,必知不妙,果然不多時空氣中就出現一股焦味。

恒伯馬上關上爐閘,空氣一隔絕,那爐內的火焰就慢慢的熄滅了,隨後他站起身來,急道:”快開爐……”

又是一爐廢丹。

公孫小晴蛾眉皺了起來,情緒十分低落,她歎了一口氣道:“唉,煉丹果然不容易,爺爺雲遊未歸,聞家又催得緊,唉……”

恒伯憐惜地望著眼前這位年輕的姑娘,心想她的丹王爺爺出外雲遊,卻把這麼大一間岐黃堂,交給這年僅二八的少女,也真是難為她了。公孫小晴憑借自身的努力,硬是把以煉藥聞名的李家逼得幾乎走投無路,直到前一陣子,李家終於煉出了“培元丹”,才扳回一局。這樣一來,聞家坐不住了,聞家主要求岐黃堂必須在丹比前拿出力壓“培元丹”的靈丹來。這關係到聞家以後的商業布局。因此這段時間,公孫小晴的壓力很大。

老頭兒見少女一臉疲憊,便安慰道:“晴兒,你也無需太過焦急,煉丹貴在平心靜氣。”

公孫小晴自然知道這道理,她讓役工把丹鼎蓋搬開。此時,丹鼎內的溫度慢慢下降,露出煉成焦炭也似的丹渣。

公孫小晴睜著一對大眼睛,仔細地打量了一番,問道:“恒伯,你看我們的問題出在哪裏?”

“這補天丹的品級比培元丹高了好幾階,何謂補天?能補人的精氣虧損,有傷治傷,無傷延年,珍貴之極。我觀此丹一直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做為藥母的車馬芝,是它的藥效不足所致。公孫家的丹經有雲:車馬芝,不死之草也。上芝為車馬,中芝為人,下芝為六畜。我們用的非雞形,就是狗形,這是六畜之形,屬於下品芝。依我的經驗判斷,要想煉成補天丹,必得用人形芝充光藥母。”恒伯用一條細竹枝,一邊撥著爐內糾纏在一起的靈藥渣渣,一邊分析著失敗原因。

公孫小晴秀眉輕輕地皺了起來,對這位長期跟隨祖父采藥煉丹的老者說的話深以為然,心想:“這車馬芝生於名山之中,為天地靈氣所化,即便是六畜形的芝體在市麵上也是千金難求,更何況這人形芝,簡直可稱作無價之寶。唉,看來這補天丹是煉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