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還是沉潛
卷首語
作者:冷鮮花
早晨打開微信朋友圈,發現一篇無印良品料理餐廳的評論。成都太古裏的首家無印良品料理餐廳開業於去年12月份,五一假期去成都的旅行者就此多了一項美食新攻略——成都太古裏無印良品旗艦店餐廳。
評論的作者是新京報《新食品》周刊主編楊萬國,他寫道:“檢索無印良品的網絡表現,沒有APP,中國的官網居然無法打開,在言必移動互聯網的當下,顯得‘落後’,但其市場表現卻逆向而行:沒有logo、沒有廣告、沒有代言人的‘三無’產品,全球銷售額超百億;在中國持續發燒,預計2015年在中國新開30家店。在當前‘渠道為王’這樣一個喧囂的鼓噪下,無印良品把功力用在營造品牌體驗社區,強化品牌認同,顯然走的是‘內容為王’的路線。”
在各大論壇中、朋友圈裏、茶樓裏、咖啡館裏洋溢發酵的互聯網+的顛覆包圍之中,食評君的這篇評論使人嗅到清新氧氣。
如楊萬國所言,移動互聯網使得消費者直抵生產者,瓦解的正是渠道,眼下亟須的是優質內容,無印良品無需操心消費者通過什麼渠道來,它操心的是怎麼讓自己獨特的產品文化被更多人接納,於是把理念植入飲食來熏染它的客戶。
隻有真正的創新與專注才有可能塑造下一個奇跡。如同史蒂夫·喬布斯和他的蘋果公司那樣。然而專注力依然是我們時代的稀有元素。
在《大繁榮》裏,埃德蒙·費爾普斯寫道:“原創性要求人們願意並有能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高度的專注力。最近幾十年,這種能力也在減退。一位教育專家告訴著名作家埃利·威塞爾(Elie Wiesel),莎士比亞的《裘力斯·愷撒》(Julius Caesar)已經沒法在紐約州的高中講授了,因為學生們沒有足夠的專注力把作品讀完。很多人已注意到,今天的年輕人獨處的時間總體而言比上代人要少。……有時間獨立思考的人如今還會受到社交媒體的吸引——這是一種通過網絡實現自我滿足的經濟。今天的年輕人需要通過博客、電子郵件和推特(Twitter)等工具保持密切聯絡,這占據了思考的時間,強化了人雲亦雲的風氣。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接受其政黨、宗教或朋友的安排,而不是通過工作努力爭取自己的位置。這種循規蹈矩之風不對產業界的創新造成消極影響才怪。”
如果浮躁、膚淺、人雲亦雲成為社會的常態,當人們在談論創新時,他們又拿什麼去創新。跟隨潮流去創業似乎是最時髦與安全的,但一份2014年中國服務業O2O的死亡清單,足以顯示紮堆創業的盲目與不可取。微信裏有各種替你讀書的公眾號齊冒出來,各種“精華”被提煉出來,可以直接輸送給你,但真正的讀書人拒絕不經咀嚼的“雞湯”式喂養,就如蔣方舟所說,我永遠拒絕別人替我閱讀。這種替你讀書公眾號的瘋狂生長,也正是映射了眼下人們內心的浮躁與膚淺。當創新的靈魂不在,平台、數據、流量這些詞分析得再專業也與創新並無直接關係。
被得·蒂爾在《從0到1》中寫道:“下一個比爾·蓋茨不會再開發操作係統,下一個拉裏·佩奇或者謝爾蓋·布林不會再研發搜索引擎,下一個馬克·紮克伯格也不會去創建社交網絡。如果你照搬這些人的做法,你就不是在向他們學習。”
這句話中的成功者們都在沉潛下來。
比爾·蓋茨不久前受邀參加2015年TED大會,他在大會上沒忘了再次曬他的閱讀書單,蓋茨閱讀的範圍涵蓋健康、商業及世界等方麵。
馬克·紮克伯格在個人主頁上發表他的2015年計劃:每兩周看一本書,感受不一樣文化、信仰、曆史和技術的魅力。他希望通過讀書好好思考Facebook的未來,也塑造自己新的思維模式。“我發現閱讀書籍能讓人更加聰明和充實。書能讓你沉浸下來,這是當下任何一個追求短平快和碎片化閱讀的媒體都做不到的。我期待未來能轉變我的生活習慣,從上網瀏覽新聞變成靜下來閱讀書籍。”
拉裏·佩奇曾於2002年在母校斯坦福大學向企業家講述創業及經營的箴言:僅僅因為眾人蜂擁而上就隨大流也去創建公司,並不是好主意。專注於開發具有突破性的產品,才是明智之舉。“如果你擁有優秀的設想,你的想法自然會吸引樂於幫助你的人。”
是浮躁著去趕大潮,還是沉潛下來真正有所創新,似乎是時代帶給創業者的選擇題。除了沉浸在不是你看不懂就是你趕不上的時代警句,創業者們也許還該聽聽彼得·蒂爾給出的另一個警句:如果全世界都用同一種舊方法去創造財富,那麼創造的就不是財富,而是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