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憶傳承所述,十六觀想法的真諦,即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蘊皆空,就是要從心法和色法上證得空性,才敢度一切苦厄,了脫生死。
而苦、集、滅、道是佛法說的四聖諦,四諦中無了苦諦,把苦諦滅了,就是證道,就是道諦,五蘊就是集諦,要滅一切苦,先滅一切集,如何滅一切集,得了道才幹滅一切集!
故而,十六種觀想法便是脫離苦海的小筏,其中分為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寶樹觀……等十六種自在觀想法。
但這些文字中,隻記載了日想觀與白骨觀兩種法門,顯然是無生老母特意留了一手,沒給出後續的內容。
柴知然並不意外,若是無生老母將十六觀想全部交出,他才覺得奇怪呢……略微遲疑,他便繼續向下看去。
日想法,乃是十六觀想中最為基礎的入門法門。
隻要當起念想,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開目閉目皆令明了。
於此明上即自見業障輕重之相。一者黑障,猶如黑雲障日;二者黃障,又如黃雲障日;三者白障,如似白雲障日。
此為日觀三障,也是日想觀的由來。
當身化青天白日,洗去自身罪孽,即可三障盡除,所觀淨境朗然明淨,此名頓滅障。
滅了三障,即是大成!
之後即可修習第二觀,白骨觀!
白骨觀,便是當自觀身作一白骨人,極使白淨,令頭倒下,入臗骨中,澄心一處,極使分明,此想成已,觀身四麵,周匝四方,皆有骨人。
乃至見於無量無邊諸白骨人,紛亂縱橫,或大或小,或破或完。……諦觀是已,當自思惟,正有縱橫,諸雜亂骨,何處有我,及與他身。爾時行者,思惟無我,身意泰然,安隱快樂。
簡單來說,就是內識自身想做一個骷髏,層層剝去被世俗包裹的外衣,以幻除幻,認識真正的自己。
不僅讓人明白自己就是一副骷髏架子,不光自己是一副骷髏架子,世上所有的人也都是一堆白骨,去除自身執著貪欲,通往明心見性,認識真我,不色受想行識之擾……
柴知然目光一閃,喃喃道:“這十六觀想法倒是高深,想來應該不是此界的法門,若能小成,想來這三屍九蟲之劫必能破除!”
接下來,他熟讀兩門佛法後,便到了世俗的集市之中,準備了些檀香等物件。
而後,柴知然焚香更衣,便身著淨衣來到了山腰一處光禿禿的巨石之上,係念一處,想於西方,閉目沐浴在日光之下。
就這樣,他便如一顆磐石般盤坐在了岩石上,一動不動,仿佛是與四周景物融為了一體。
轉眼間,三天時間過去,此白衣少年如老僧入定,就像一塊石頭雕塑般,任風吹雨打,巍峨不動。
十天過去了,他仍舊是絲毫一動不動,仿佛死物一般。
轉眼間,一個月過去了。
他竟還是不動如山,身上沾滿了灰塵,如是泥人一般,就連鳥兒也不時在他身上逗留。
若不是他鼻息間仍舊隱隱有均勻的呼吸傳出,甚至讓人以為他已經死了……